(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国庆、中秋双节将至,许多人都期待着难得的假期出行。然而,计划前往广东地区的游客需要特别注意。9月21日,广东省疾控局通报,在9月14日至20日期间,广东省新增报告242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目前尚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从地区分布上看,疫情主要集中在江门市(2238例),佛山、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也有散发病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首席专家康敏表示,近期江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又有“抬头”迹象,当地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全力以赴开展疫情防控。值得注意的是,9月至10月广东仍然处于蚊媒活跃期,叠加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且中秋国庆假期临近,人群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大,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持续增加,防控工作仍不能松劲。
7月25日,工作人员在佛山市顺德区庄头村喷药消杀蚊虫。新华社图
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做好防蚊措施?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采取“物理+化学”的双重防护策略。在衣着方面,建议选择浅色长袖衣裤,最大限度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出行者可随身携带含避蚊胺、驱蚊酯或派卡瑞丁的驱蚊产品,在裸露部位均匀喷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驱蚊产品的有效防护时长各有差异。“一般而言,避蚊胺(浓度10%-30%)和派卡瑞丁(浓度10%-20%)可维持4-8小时防护效果,而驱蚊酯则需每2-4小时补喷一次。若遇到大量出汗、淋雨或擦拭皮肤等情况,驱蚊效果会明显减弱,应适当缩短补喷间隔。”李侗曾表示,此外,家长需特别注意,避免直接向婴幼儿喷洒驱蚊剂,可以先喷在自己手上,再轻轻涂抹在宝宝暴露的皮肤表面,注意避开眼部、口部、手部及皮肤破损处。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科主任汪云进一步表示,还可使用氯菊酯处理的衣物,这种处理后的衣物蚊虫不敢停留,效果可持续数周,经多次洗涤后仍有效。但需注意,氯菊酯仅用于处理衣物和装备,切勿直接喷涂于皮肤。
汪云指出,伊蚊活动有明显的时间规律,通常在清晨7-9点与傍晚5-7点最为活跃。建议大家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量避开这两个高峰期,同时远离树荫、草丛、盆景、水池等蚊虫密集区域。选择住宿时,优先考虑配备纱窗、蚊帐或空调的房间,睡前记得用电蚊拍仔细检查室内,清除潜伏的蚊虫。
此外,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在旅途中出现突发高热(体温≥39℃)、严重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特别是手腕、脚踝等部位出现刀割般剧痛或身上出现红色斑丘疹,要高度怀疑蚊媒传染病的可能,尤其是近期有过蚊虫叮咬史的游客。汪云强调,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首先应进行自我隔离,尽快返回住所并待在有防蚊设施的房间内,避免外出;若在户外无法立即返回,请及时使用驱蚊液并穿长袖长裤防护。就医时请勿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并尽快前往医院发热门诊,主动向医生说明相关暴露史。若确诊,请积极配合疾控部门的流调和灭蚊工作,并告知同行旅伴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就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