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将至,全国又一场文旅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近年,随着文旅经济的强劲发展,全国各地“卷”出新高度,一座座网红城市在“流量经济”的指挥棒下轮番占据C位,又随着流量的退潮而归于平静。一个问题引发了思考:一座城市的文旅产业到底应该追逐流量赚快钱,还是练好内功提升持久的竞争力?
对于以人文经济作为城市战略的南海而言,“快”与“慢”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互为支撑的战略组合。在南海近年的实践中,既培育和引进了叠滘龙船漂移、草莓音乐节这样的爆款IP,为城市持续创造爆点和流量,也有大地艺术节、墟游记等需要时间打磨的“慢”项目,勾勒出南海人文经济的深层肌理。
南海的探索生动诠释了“流量”与“留量”的辩证法:这种“快破局、慢筑基”的路径,既规避了“文旅一哄而上、品牌同质化”的浅层陷阱,也跳出了“重产业轻人文”的发展误区,推动人文经济生态的螺旋上升,多层次发展。
这是南海对人文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更是城市核心软实力的方法论重构。
南海持续引入大型文艺活动,打造流量与品牌声量的“引爆点”。廖明璨 摄
一
南海人文经济的“快”,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的精准落地,通过打响文旅融合的速攻战,打造流量与品牌声量的“引爆点”。
对于城市而言,文旅融合是“最表层、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形态”,其核心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体验,打造流量与品牌声量的“引爆点”。
南海的探索表明,追逐文旅快经济,让城市“热”起来,这不仅是为了追求短期现金流,更是通过“流量窗口”,让外界看见城市的独特人文魅力,为长期发展争取注意力资源。
但“快”绝非盲目跟风,真正有效的快攻,需具备“不可复制的在地性”与“可持续的运营思维”,否则易陷入“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的困境。
纵观国内成功的文旅项目,无不把地方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河北唐山宴作为年吸引客流600万的“爆款”文旅项目,就以“沉浸式唐山民俗体验”为核心,将皮影戏、评剧、特色小吃融入消费场景,实现了从烂尾楼到“网红打卡地”的逆袭,成功把流量转化为对唐山文化的认同。
叠滘龙船飘移成为现象级IP。廖明璨 摄
南海对流量的追逐,同样紧紧抓住了“在地性”这一关键。桂城叠滘龙船漂移就凭借独特地理与文化基因,让“贴墙过弯”的惊险场景——这种只有叠滘才有的独特性,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破圈,从地域民俗跃升为全国瞩目的龙舟文化顶流。
但南海没有满足于节庆经济的一时刺激,而是进一步塑造和运营“龙超”品牌,把网红转化为“长红”。这种“独特场景+长效运营”的组合,正是人文经济短期目标的核心要义:流量不是终点,而是打开城市连接世界的窗口。
同样抓住流量密码的还有狮山,通过引入2025村超全国赛大湾区赛区,把融合咏春、粤剧、乐安花灯等非遗元素与赛事经济紧密结合,并联动“笋嘢顶呱呱”嘉年华等21项文旅活动,推动“活动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成功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从南海的实践来看,有效的“快攻”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场景差异化”,依托在地文化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二是“运营长效化”,让单次爆点转化为持续的文化输出。
南海与唐山宴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跳出了“打卡即终点”的浅层思维,让“快流量”承载了“慢文化”的内核。
二
南海人文经济的第二层次,是与人相关的攻坚战,让文化成为锻造经济韧性与品牌深度的“加速器”。
如果说文旅融合的“快”是“引客来”,那么发挥文化的全方位赋能作用则是“留住客”的关键:其核心是将人文价值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持久活力——不再是靠场景吸引短期消费,而是通过文化对城市的全面赋能,盘活沉睡资源、增长产业厚度与经济韧性,实现从“流量吸引”到“价值沉淀”的跨越。
这种“攻坚”,考验的不是速度,而是对“人文与城市共生逻辑”的把握,让人文不再是“附加项”,而是“核心引擎”,进而带动人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对产业的持久赋能是提升产业价值的重要力量。
德国黑森林不仅是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更是精密制造的“隐形冠军”摇篮。该地区通过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双向赋能,不仅以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更以“工匠精神”的文化魅力征服世界,形成旅游与制造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南海作为制造业强区,通过实施“艺企同行”计划,让人文赋能制造业有了“可复制的路径”。大沥的内衣产业是文化赋能的代表,通过在稻田、商圈、艺术街区举办内衣新品发布等活动,将内衣展示从传统T台延伸至生活化、艺术化的城市舞台,塑造“没有天花板的秀场”,把时尚文化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海的探索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产业的高端化,本质是“文化附加值”的竞争;人文赋能,是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文创”转型的必经之路。
此外,人文经济更为南海城镇与乡村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丹灶罗行墟以“罗行竹编”非遗文化为内核,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和市井烟火气的基础上,引入艺术团队进行创意改造,不仅提升了空间美感,更通过举办创意市集、竹编体验工坊等主题活动,吸引年轻创客和游客回归,让古老的墟市在当代生活中重焕生机。
丹灶罗行墟成为城镇复兴的典范。资料图片
里水贤鲁岛生态文旅示范区的打造,则将文化赋能延伸至乡村振兴。通过“生态+文旅+农业”的融合,实现人文赋能乡村资源,乡村资源反哺村民,推动让人文经济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形成全域发展格局。
可以看出,南海人文经济的“攻坚战”打法,核心在于将文化从旅游场景升级为驱动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最终实现人文与城市的共生共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格局。
三
南海发展人文经济的第三个层次,是一场全面发展的持久战,奠定文明与品牌高度的“压舱石”。
人文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这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以人的福祉、人的尊严、人的创造力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终极目标,本质上是一次发展理念和城市哲学的胜利。
要实现人与城市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投资于短期看不到回报,但决定长期竞争力的软实力”——它不再局限于文旅或产业,而是用“慢功夫”培育文明底蕴,通过教育、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塑造城市的“核心认同”,最终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近年发展迅猛的明星城市,成都把“慢生活”从一种生活方式升华为城市发展策略,通过打造“公园城市”景观,将绿道、茶馆、慢生活街区融入城市肌理,用舒适的环境和包容的文化留住人才,最终实现从“宜居”到“宜业”的价值转化,吸粉无数。
南海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魅力,同时需要打造自己独特的标签。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指出,南海一直是有文化的地方,在历史上就是人文经济的代表,发展人文经济正是要让传统文化得到活化和发展。
塑造城市标签,需要讲好传统文化的当代故事。去年南海创新推出舞台剧《咏春》,正是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重要尝试。为了讲好故事,南海与创作团队用了大量时间打磨脚本和还原细节。该剧不仅展现了南海深厚的功夫文化,还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并随着全国巡演,成为一张南海向全国推广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
南海创新推出舞台剧《咏春》,讲好传统文化的当代故事。戴嘉信 摄
塑造城市标签,更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打造一批能够展示城市形象与气质、具有持续传播力的文化IP。南海对大地艺术节的坚守正是“慢功夫”的典范。2022年,南海首次引入大地艺术节这一国际知名艺术IP,就提出要用十年时间举办五届艺术节,让其成为南海一张世界知名的文化标签。
经过连续两届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南海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近200位艺术家让“艺术”从美术馆走进了西樵和九江的乡村日常,不仅吸引了来自便于的观众游客,更让“乡村+艺术”成为南海独特的城市符号。
南海用“慢功夫”打磨大地艺术节IP。廖明璨 摄
南海认识到:城市的长期竞争力,不仅在于产业规模,更在于“认同建构”:通过文化与生活的融合,让市民对城市有“归属感”;通过公共服务的提升,让人才对城市有“向往感”;通过文化IP的输出,让外界对城市有“认同感”。这种“认同”,是城市在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压舱石”。
未来的南海,或许还会有更多“快攻”的惊喜,也会有更多“慢功”的坚守。但只要始终坚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以人为本”的逻辑,南海的人文经济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撰文:南方+记者 孙景锋
相关链接:
南方观察|人文经济,南海新解
人与物:为什么要发展人文经济?|人文经济南海画像①
【作者】 孙景锋;廖明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