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巷遇》,带你遇见遵义街巷里最本真的模样。抛开地图,忘记导航,跟随我们的脚步,去邂逅一间老字号、一种老手艺、一份人情味,解锁城市里的宝藏盲盒。
街巷深处,数据“活”了。
在遵义市播州区,一场从“人巡”到“智控”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照明的面貌。曾经依靠人工一盏盏排查路灯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织就一张智能网,让路灯不仅会“思考”,更能“感知”,城市在夜色中“亮”出了智慧的新模样。
夜幕降临,漫步在播州区街头,一盏盏路灯渐次亮起。柔和而明亮的光线下,车辆平稳穿行,行人悠闲散步,整座城市浸润在安宁而温暖的光影之中。
变化始于2024年11月。播州区启动城市照明管护服务项目,对城区112条主次干道、小街小巷以及公园广场的照明系统展开全面升级。播州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路灯维护站站长王克江介绍,经过九个月的推进,原本3.2万余盏路灯被高光效的LED灯替代,总量精简至2.2万盏,亮灯率却从63%大幅提升至99%。“路灯不仅更亮,也更智能了,市民夜间出行更安全、更方便。”
效率的提升不只体现在亮灯率上。随着11000台单灯控制器如“神经元”一般嵌入路灯系统,一个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播州区智慧路灯管理平台也逐步成型。这个平台就像城市的“千里眼”,能实时感知每盏灯的开关状态、用电情况和故障信息,甚至能根据车流量、光线变化自动调光,实现“按需照明”。
平台运维人员向姚一边操作系统一边说:“现在我们可以实时查看哪些灯开着、哪些关了,在线还是离线。通过调光系统,还能远程设定某一路段的亮度,让照明效果达到最佳。”
从“人查”到“智管”,变的不仅是手段,更是城市治理的温度与速度。过去,路灯故障靠人工巡查,响应慢、效率低;如今,一旦有灯“生病”,管理平台立即“感知”,自动报警、定位并生成维修工单。运维人员的手机成了“移动指挥端”,接单后通过导航直奔现场,基本实现15分钟内响应。
在遵南大道,运维人员罗仕刚接到派单后,和同事迅速换好故障路灯。“从接单到定位再到维修,一般不超过15分钟,再复杂的故障六小时内也能解决。”他说。
智慧路灯,不仅是照路的灯,更是城市治理的“眼”。通过智能改造,播州区实现了对路灯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光和故障预警,维修响应更快,管护效率更高。科技带来的“智慧范儿”,正悄然转化为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民袁远福感叹:“以前晚上散步,常碰到路灯不亮,心里总不踏实。现在灯又亮又智能,人行道照得清清楚楚,走夜路安心多了。”
从“人巡”到“智控”,智慧路灯不仅照亮了播州区的夜色,也映照出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新路径。未来,播州区将继续以智慧之光为笔,描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管理的新图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树涛
编辑 李洋
二审 杨柳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