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最后一段颠簸的县道,我们终于站在了亚瓦通古孜乡的土地上。
9月上旬,记者一行从新疆库尔勒出发,取道轮南,进入“死亡之海”,南驰800里,东转县道,复又40里,只为一睹亚瓦通古孜乡的真容。
谁能想到,这片颇有名气的乡域,30年前还近乎与世隔绝。
一切的改变,始于一条路。
如晋太元年间,捕鱼的武陵人顺水行船,偶遇“桃花源”。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的物探队员们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意外邂逅了隐匿于沙海的亚瓦通古孜乡。
南阳刘子骥再寻“桃花源”未果,怅然而返。中国石油却将塔里木沙漠公路铺到了亚瓦通古孜乡的周边,使其与世界紧紧相连。
路通了、电来了、房新了,日子从此好起来了。
如今,沙漠公路已通车30载。车行其上,我们叹服它贯穿“死亡之海”的磅礴魄力;更惊叹于,昔日黄沙漫卷处,如今绿意连绵不绝——公路两侧防风固沙带织就绿色生态屏障,沿线光伏板取代柴油提供灌溉所需的电力,持续滋养数万亩林带,沙漠公路已蝶变为“零碳公路”。
公路绿洲已是沙海奇迹,谁料,行程尽头另有一番新景静候。
初到亚瓦通古孜乡,眼前的画面与之前想象的截然不同——聚落外围,沙丘平了,畦田连片,荒漠绿了。
沙海包围的地区,何以有成片平整的土地和拔节生长的苗木?
答案就藏在亚瓦通古孜乡党委书记索小飞办公室的墙上——只见一方苍劲有力的书法牌匾静静悬挂,其上题为“推广高新节水,适度人工植被……科学防沙治沙,建设宜居环境”。
原来,乡外铺展的土地和连绵苗木正是牌匾理念的生动实践——亚瓦通古孜乡2000亩防沙治沙基地建设于此。
别瞧如今基地已初具规模,且分包至45户百姓种植,在建设之初,却难题不少。
身处沙漠腹地的亚瓦通古孜乡,夏季日间气温长期达到40摄氏度,地下水矿化度高达每升12克,普通植物在此难觅生机。
环境恶劣,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灌溉?一连串问题,难坏了以种瓜放牧为生的百姓们。
去年11月,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中国石油的水井房。“零碳公路”每隔4公里布设一口水源井,为植被滴灌供水,每间水井房都有专人维护防护林。“他们治沙近20年,沙漠公路旁的树长得比人高,早把路蹚明白了。环境相似,学他们准没错。”索小飞笑道。
于是当地干部和百姓,纷纷跑到附近的水井房“取经”。离乡最近的93号水井房的维护员张书生,成了大伙眼中的“香饽饽”。“来的人一个接一个。”他回忆道,“问树种、问水源、问浇水频率,甚至有人连井深都仔细打听哩。”
受水井房启发,亚瓦通古孜乡选定了红柳和梭梭2种沙生植物,布设水源井,铺上滴灌管道……配套渐全,承包土地的百姓眉头舒展开来。
方法易学,实践却难。
在防沙治沙基地的田埂上,记者遇到了承包50亩防沙地的老乡阿卜杜热西提。谈及今年三四月份首次种苗,他坦言成活率只有50%。
“一阵狂风就把新栽的幼苗刮走了。”阿卜杜热西提说,“好在水井房的维护员支招——把苗埋深,刮大风前浇水,让土壤结块固苗。”
夏季补种,烈日炙烤,新栽的幼苗更难成活。当地百姓又从水井房学到一招:为幼苗搭遮阴布,既挡阳光,又能通风。
经过6个月的学习,如今,亚瓦通古孜乡防沙治沙基地的苗木成活率已达80%。这意味着,经当地政府验收后,百姓3年内最高可获得2600元/亩的政府种植补贴。
成功学习到中国石油水井房滴灌技术后,亚瓦通古孜乡着眼长远发展,对防沙治沙工程进行了自我升级。
9月初,基地加种了可滴灌的中药材肉苁蓉,预计2年内亩均收益三四千元。
“沙漠治理要想长久,必须进行产业结合。”索小飞告诉记者,“只靠政府补贴,长时间难以为继。肉苁蓉耐碱耐旱,寄生在红柳和梭梭的根部,既能固沙,又有经济价值,一举两得。”
沙漠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止于此。公路修通后,从吐鲁番运回幼苗,较之前少绕400多公里路,每车可节省运费数百元。
漫步在亚瓦通古孜乡,绿树掩映,道路整洁。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巴拉提·麦提玉苏普回忆起童年:“那时,环境可差多了,河边、路旁、墙角,到处都是废弃物和自己挖的填埋坑。”
如今,垃圾箱遍布乡间,废弃物经收集后,统一规范填埋,往年杂物四散的场景已无处可寻。“乡里这么干净,沙漠公路通车前根本不敢想!”巴拉提·麦提玉苏普感慨道。
随着荒漠染绿意,环境换新颜,动物嗅到了此处的勃勃生机,纷纷循迹而至,亚瓦通古孜乡的生态链活起来了。
在维吾尔语中,“亚瓦通古孜”意为“野猪出没的地方”。随着环境的改善,当地人的“老朋友们”重返故土,野猪的数量又多了起来。正值瓜熟时节,走到亚瓦通古孜乡的甜瓜地,20多头野猪在此逡巡。当地人对此哭笑不得:“野猪有时一晚糟蹋几十亩瓜田,让人心疼得不行!”
沙漠公路的防护林中,野兔轻跃、黄羊漫步、野狐隐现。它们循绿而来,最终在亚瓦通古孜乡安心“落户”。更令人惊喜的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也曾在此短暂栖息,为亚瓦通古孜乡的生态画卷添上了珍贵的一笔。
公路贯通大漠,绿意叩问沙海,亚瓦通古孜乡的旅游业也迎来缕缕春风。26岁的芒莱西罕·麦提托合提经营着“沙漠第一村好味道美食餐厅”。每当秋色染黄胡杨林时,游客纷至沓来,她的小店也随之忙碌起来。“沙漠公路让我们的收入提高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芒莱西罕·麦提托合提的语气中满是喜悦。
来源:中国石油报
本报记者:阚珍 高屾 王成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