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亿年地球故事:
带娃、打卡、涨知识:地质年代旅游,怎么让不同游客都玩嗨?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地质年代”并非直观的景观符号,而是隐藏在山水、岩石、地层之下的“地球时间密码”。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核心在于满足人类对“起源”的好奇心、对“时空尺度”的认知震撼,以及对“生命与地球共生”的深度探索欲。其开发本质是将抽象的地质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从“看风景”升级为“读懂风景背后的地球故事”。
王屋山地球的太古宙时期“IP”标志
一、“地质年代”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与关注点
游客对“地质年代”的兴趣,本质是对“未知时空”的探索需求,且每个方面均需基于地质学研究成果,确保吸引力分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具体可拆解为以下4个层面:
穿越神秘的地质年代
1、对“时空尺度”的认知震撼:感受“地球的年龄”
地质年代常以“万年、百万年或者亿年”为基本单位(如恐龙生活在2.3亿- 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这种远超人类文明史的时间尺度,能打破游客的常规时空认知,带来强烈的“渺小感”与“敬畏感”。
地质年代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比较示意图
游客关注点:地质年代与人类历史的“时间对比”(如“1亿年相当于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2万倍”)、地质事件的“漫长过程”(如一座山脉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千万年)。
典型案例:寒武纪三叶虫产化石地(寒武纪,5.4-4.9亿年前),游客通过“5.4 亿年”这个数字,直观感受“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比恐龙出现早3亿多年,形成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冲击。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2、对“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好奇:寻找“生命的脚印”
地质年代是“生命的档案库”——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保存着不同时期的生物化石(如寒武纪的三叶虫、侏罗纪、白垩纪的恐龙、第四纪的古人类),这些化石是“地质年代的活证据”,也是游客探索“生命从哪里来”的核心载体。
二叠纪古植物化石
游客关注点:化石对应的地质年代、化石生物的形态/习性、该年代的“生命演化关键事件”(如灭绝事件、新物种诞生)等。
典型案例:汝阳恐龙化石馆(白垩纪,1.4亿-0.65亿年前),游客通过白垩纪地层中的恐龙化石,不仅能看到恐龙骨架,更能了解“白垩纪既是恐龙演化的巅峰(8000 万年繁盛),也是它们生存的终点(末期遭遇灭绝)”,这一“繁盛与终结”的强烈对比,让白垩纪成为恐龙从“巅峰”走向“灭绝”的关键过渡期,也让“末期的灭绝” 更具悲剧性和标志性。
3、对“地质奇观成因”的探索:读懂“风景的由来”
无论是斧凿刀削的峡谷、奇幻幽深的溶洞,还是曾喷薄烈焰的火山、惟妙惟肖的象形山石,每一处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造物奇迹”——它们是地质年代的“时光雕琢品”,是亿万年间海陆沉浮、板块褶皱、流水侵蚀、火山喷发等地质力量,以岁月为刻刀,一笔一画勾勒出的地球印记。
中元古代崖壁攀岩
(1)游客关注点
景观对应的地质年代、关键地质作用、地质年代与景观形态的关联。
(2)你看到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藏着地球的“成长故事”
蜿蜒的峡谷,是河流用千万年时间切开岩层的“杰作”;深邃的溶洞,是地下水在石灰岩中慢慢“雕刻”的秘境;沉寂的火山,曾是地球内部岩浆奔涌而出的“印记”;就连那些酷似动物、人物的象形山石,也是风吹日晒、岩层风化共同“塑形”的结果——它们都是地质年代里,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等地质过程“精雕细琢”的产物。
云蒙山溶洞与天坑
(3)游客对“地质年代”的探寻,从来不止于“看风景”的浅层向往。更深层的渴望,是透过眼前的奇峰秀水追问一句“它从何而来”
想知道脚下的岩层曾是远古海洋的床底,想明白溶洞里的钟乳石每生长1厘米需要百年光阴,想读懂象形山石的轮廓里藏着怎样的风雨沧桑。这份关注,让旅游从“视觉观赏”升华为“与地球对话”的深度理解,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可触摸、可解读的“地球史书”。
(4)游客之所以会关注“地质年代”,其实是想解开心中的“景观密码”
不只是惊叹“这里真好看”,更想知道“它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这份好奇,让旅游从单纯的“打卡观赏”,变成了一场“读懂风景”的探索之旅——当知道眼前的山石曾见证过亿万年的地球变迁,每一次眺望,都会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深刻理解。
寒武纪三叶虫化石
(5)典型案例
河南省林州太行大峡谷的红岩绝壁(距今14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游客通过解读“14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这些是当时的滨海沙滩沉积;砂岩中的波痕就是古海洋的波痕留下的足迹,这些泥裂纹是古海滩海水退去后太阳暴晒形成的干裂纹,让“看峡谷古”变成“读海洋历史”。
王屋山地球的元古宙时期“IP”标志
4、对“科学价值与稀缺性”的认同:追求“独特的体验”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化石、地貌,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如全球仅少数地区保存有恐龙与恐龙蛋化石)。这种“唯一性”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与“打卡稀缺资源”的需求,同时传递“保护地质遗产”的价值。
新疆阿克苏天然“盐山与盐瀑”
(1)游客关注点
该地质年代资源的“全球/全国地位”(如“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重要地质遗迹”)、稀缺性体现(如“南阳恐龙蛋化石群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产地”)、科学研究意义(如“是解读恐龙繁殖与演化的“生命档案”,也是还原白垩纪古生态、古气候的“环境密码”,更是验证恐龙灭绝事件、完善地质年代框架的“关键证据”。”)。
(2)典型案例
除南阳白垩纪的恐龙蛋数量与类型世界罕见外,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世同堂”地层遗迹同样的稀缺。嵩山保存了太古宙(曾经称为太古代)、元古宙(曾经称为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 个大的地质年代的地层,其稀缺性让游客认为“这里是全球唯一能一次性看到地球5个地质时代的地方”,这些都能提升旅游的独特性。
二、“地质年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与利用策略
开发的核心逻辑是:“解码地质时间→转化体验场景→传递科学价值→形成传播记忆”,具体可从“资源挖掘、产品设计、场景营造、传播赋能”4 个维度落地。
1、资源挖掘:精准定位“地质年代的核心符号”
地质年代本身是抽象概念,需先从区域地质资源中,挖掘出能“代表特定年代”的具象载体(地层、化石、地貌、地质事件),形成“年代+符号”的核心资源库。
奥陶纪的角石化石
(1)步骤 1:梳理区域“地质年代谱系”
先通过地质图、学术文献(区域地质报告),明确区域内覆盖的地质年代(如“从太古宙到第四纪”)、各年代的“关键地质特征”(如某年代的标志性岩石、化石、地质运动),建立“地质年代档案”。
重庆綦江侏罗纪硅化木
例:河南嵩山(太古宙,25 亿年前),核心地质符号是“登封群变质岩”(太古宙的标志性岩石);郑州的邙山黄土(第四纪,260万年以来),核心符号是“黄土与古土壤层”(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沙尘暴形成黄土与非冰期时形成的古土壤层)。
(2)步骤 2:提炼“年代专属IP符号”
从“地质年代档案”中,筛选出游客易感知、有辨识度的符号,转化为“年代IP”:
1)化石类“年代专属IP符号”
如寒武纪→三叶虫、侏罗纪→恐龙、第四纪→猛犸象;
新疆鄯善恐龙脚印化石
2)地貌类“年代专属IP符号”
如奥陶纪→石灰岩溶洞、新生代→黄土地貌;
3)事件类“年代专属IP符号”
如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事件)、第四纪→沙尘暴(堆积形成黄土)。
例:南阳天心洞(早古生代,5亿年前),将“早古生代碳酸盐岩”转化为“壁画式溶洞IP”,明确“天心洞的溶洞是5亿年前古海洋沉积的石灰岩,经造山运动的改造,后经千万年流水溶蚀形成”。
南阳天心洞岩画与蝙蝠群
2、产品设计:将“地质年代”转化为“可体验的产品”
避免将“地质年代”仅作为“景区解说牌上的文字”,而是通过“观光、互动、研学、沉浸式体验”等不同的形式与层次,让游客“触摸、参与、探索”地质年代。
(1)基础观光层
设计新一代的“地质年代科普观光产品”——让游客“看懂”科学,核心手段可以是通过“解说系统+景观串联”,将地质年代融入观光路线,解决“游客看不懂”的问题。
王屋山地球的新生代时期“IP”标志
1)策略 1:打造“地质年代主题游线”
按“地质年代从老到新”或“关键地质事件”设计游线,让游客“走一遍路线,相当于穿越地球亿万年”。
例:河南嵩山“五世同堂”地质游线:
I、太古宙(25亿年):参观嵩山群变质岩(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之一);
Ii、元古宙(18亿年):观察石英砂岩地层(记录了远古海洋环境);
嵩山的元古宙直立的地层景观
Iii、古生代(5亿年):寻找三叶虫化石(寒武纪生命痕迹);
Iv、中生代(2亿年):查看恐龙时代的古环境(恐龙时代的红色地层证据);
V、新生代(200万年):观察黄土层(第四纪黄土堆积,记录古气候)。
每条节点设置“年代标识牌”(如太古宙站:地球的“童年时期”),让游线成为“地球时间轴”。
2)策略 2:建设“地质年代主题展馆”
用“科技化展陈”将抽象的地质年代可视化,避免传统博物馆的“标本堆砌”:
时间轴互动墙:游客触摸不同年代节点,屏幕显示该年代的地球环境、生物、地质事件(如触摸“白垩纪”,显示恐龙活动场景);
化石3D复原:用VR技术还原化石生物的生存状态(如“三叶虫在寒武纪海洋中游动”);
地质过程动画:通过短片演示“某年代地貌的形成过程”(如“红石峡地貌从砂岩沉积到侵蚀成谷的亿万年过程”)。
例: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白垩纪,1亿年前后),展馆内用“白垩纪古湖复原场景”,让游客置身“1亿年前的古湖岸边”,观察恐龙下蛋的动态模型。
(2)互动体验层:“地质年代互动参与产品”——游客“玩起来”
通过“动手操作、角色扮演、场景模拟”,让游客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探索”,加深对地质年代的记忆。
1)互动玩法1:“地质年代化石挖掘”
在安全的模拟地层区(或真实科考遗址的体验区),让游客扮演“地质学家”,挖掘对应年代的模拟化石(如寒武纪三叶虫、二叠纪的古植物、白垩纪恐龙蛋),并学习“如何通过化石判断地质年代”。
例:河南的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可以设置“古植物化石挖掘体验区”,游客可以用专业工具挖掘古植物化石,工作人员讲解“古植物化石的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层位判断其生活年代”。
禹州二叠纪古植物化石
2)互动玩法2:“地质年代场景沉浸”
用沉浸式技术(VR/AR、实景搭建)还原某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让游客“穿越”到亿年前:
1)“地质年代”VR穿越
佩戴VR设备,“回到”白垩纪草原,观察恐龙活动;或“潜入”寒武纪海洋,看三叶虫、奇虾等生物;
2)“地质年代”实景剧场
在溶洞、峡谷等场地,用灯光、音效、演员扮演,还原“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火山喷发”等地质事件场景。
火山喷发场景
例:河南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泉瀑峡景区(寒武纪,5亿年前后),在峡谷内可以打造“寒武纪海洋沉浸式剧场”,用蓝色灯光模拟海水,投影展示寒武纪三叶虫、角石等古生物,配合海浪音效,让游客感受“5亿年前这里是一片古海洋”。
(3)科学探究深度层:“地质年代研学教育产品”——让游客“学进去”
针对亲子家庭、学生群体,开发“科考式研学产品”,将地质年代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课题”,满足“边玩边学”的需求。产品设计方向如下:
1)短期研学(1-2天)
如“寒武纪化石科考营”,内容包括“地层观察(识别寒武纪地层特征)→化石采集(寻找三叶虫化石)→化石鉴定(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细节)→年代分析(通过化石判断地质年代)”;
化石的魅力
2)长期课题(1周以上)
与高校地质系或者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地质年代调查项目”,让学生分组研究“某区域地质年代的地层序列”,最终形成研学报告。
挖化石的乐趣
3、场景营造:让“地质年代”融入旅游的“全场景”
从“入口到出口”,将地质年代符号渗透到景区的景观、服务、文创中,形成“全方位的地质年代氛围”,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地球时间。
(1)景观场景:打造“地质年代主题景观”
入口标识:用岩石、化石元素打造“地质年代大门”(如用模拟恐龙化石搭建“白垩纪入口”);
节点景观:在步道旁设置“地质年代雕塑”(如三叶虫雕塑、恐龙雕塑,标注对应年代);
夜间场景:用灯光投影将“地质年代时间轴” 投射到山体、溶洞壁上,打造“夜间地球时间秀”。
(2)服务场景:植入“地质年代细节”
1)导览服务中植入“地质年代细节”
导游佩戴“地质年代徽章”(如寒武纪→蓝色徽章、白垩纪→绿色徽章),讲解时用“年代故事”串联景观(如“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1亿年前白垩纪的河床,脚下的岩石里可能藏着恐龙的足迹”);
2)餐饮住宿中植入“地质年代细节”
打造“地质年代主题餐厅”(如“寒武纪海洋主题餐,菜品造型模仿三叶虫”)、“地质年代民宿”(房间命名为“侏罗纪房”“白垩纪房”,内饰用化石、岩石元素装饰)。
(3)文创场景:开发“地质年代记忆产品”
设计能“带走”的地质年代文创,让游客成为“地质年代的传播者”:
1)科普类“地质年代记忆产品”
地质年代手账(印有时间轴和化石图案)、地层标本盒(装不同年代的岩石样本);
2)趣味类“地质年代记忆产品”
化石造型玩具(如三叶虫拼图、恐龙蛋盲盒)、地质年代手环(刻有不同年代的关键事件);
3)实用类“地质年代记忆产品”
岩石纹理文创(用砂岩层理、花岗岩、大理岩纹理设计的笔记本、帆布包)。
4、传播赋能:让“地质年代”成为“可传播的话题”
通过“故事化、轻量化、社交化”的传播,让“地质年代”从“专业术语”变为游客愿意分享的“旅游话题”。
(1)讲好“地质年代故事”:降低认知门槛
用“拟人化、生活化”的语言,将地质年代转化为易懂的故事:
1)对比故事
“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作1天,那么人类文明史只相当于最后1分钟,而恐龙生活在当天的18点到22点”;
2)角色故事
给某年代的化石生物“起名字、编故事”(如“这只三叶虫叫‘小寒武’,5.3 亿年前它在寒武纪的海洋里,每天靠吃浮游生物为生”);
“小寒武”三叶虫的故事
3)事件故事
还原地质事件,可以是海陆变迁、火山喷发、板块碰撞、冰川、沙尘暴、生物灭绝等。
例如:“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白垩纪的‘霸主’恐龙灭绝,开启了新生代的哺乳动物时代”;云台山红石峡(中元古代,14亿年前),传播时讲“红石峡的红色砂岩,是14亿年前中元古代的滨海沙滩,经过千万年的风吹日晒,变成了今天像‘大地波浪’一样的景观——每一道波纹,都是中元古代海浪留下的‘时间指纹’”。
(2)打造“地质年代社交话题”:激发分享欲
设计游客愿意拍照、发社交平台的“打卡点”和“话题标签”:
1)打造“打卡点”
如“地质年代合影墙”(游客站在“侏罗纪”标识旁,与恐龙模型合影)、“时间对比牌”(如“你站的位置,下方10米处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
2)打造“话题标签”
发起**穿越**地质年代、 我在**找到**亿年化石等话题,鼓励游客分享体验。例如:“在太行山大峡谷我找到5亿年前的三叶虫,太酷了!太行山寒武纪穿越”。
太行山寒武纪穿越
(3)联动“科普IP与媒体”:扩大影响力
与地质领域的科普博主、纪录片团队合作,通过专业内容提升“地质年代”的知名度:
1)拍摄科普短片
如《**景区的亿年故事》,用动画+实景讲解地质年代;
2)联合科考直播
邀请地质学家直播“化石科考过程,讲述化石的形成过程”,讲解“如何通过化石判断地质年代”,吸引线上观众关注,转化为线下游客。
化石挖掘直播
例:汝阳恐龙化石博物馆(白垩纪,6500万年前),联合“央视科教频道” 拍摄《汝阳:白垩纪的恐龙王国》,通过纪录片讲述“6500万年前这里的古湖岸边,生活着许多巨型的恐龙,它们经常要到湖边或者是河沟里喝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就连汝阳黄河巨龙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没能抵抗住强大的山洪夹杂着的泥石流的冲击,失去生命的汝阳黄河巨龙被洪水冲进了古大湖中,并很快被泥沙掩埋,并埋入地层深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龙的肉体腐烂了,骨骼的成分也被钙、硅等矿物质所取代,所幸的是恐龙的骨骼形态没有改变,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再后来的地壳运动,这些曾经埋藏着恐龙骨骼的地层被抬升到了地表,风吹日晒与河水的冲刷,这些恐龙的部分骨骼露出了地表并被人们发现,经科学家们修复与研究后,才为我们揭开了汝阳黄河巨龙的神秘面纱”,让“恐龙化石”成为汝阳的核心名片。
三、开发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科学性优先,避免“戏说”地质年代
所有解说、产品设计需基于权威地质研究(如咨询地质院校、国土资源部门),不可为了趣味性篡改地质年代(如将“侏罗纪”说成“恐龙时代”虽易懂,但需补充“恐龙也生活在白垩纪”,避免误导)。
王屋山地球的中生代时期“IP”标志
2、保护与开发平衡
地质遗迹(如化石、地层)不可再生,需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游客触碰)与“体验区”(如模拟化石挖掘区),避免开发破坏资源。
3、分层满足需求
针对普通游客(侧重趣味体验)、亲子家庭(侧重互动研学)、专业爱好者(侧重科考深度)设计差异化产品,避免“一刀切”(如给专业游客提供“地质剖面考察路线”,给普通游客提供“VR 穿越体验”)。
综上所述,“地质年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核心是“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可感、可玩、可传播”—— 通过挖掘地质符号、设计体验产品、营造沉浸场景,让游客在旅游中不仅“看见风景”,更“读懂地球亿万年的故事”,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地质时间旅游记忆”。
――完――
作者:章秉辰,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校外生导师、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原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带你科学游玩河南地质公园》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