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天2025年7月16日:白银纳鄂伦春民俗文化展览馆
白银纳乡是鄂伦春民族乡,原来这里是狩猎点,五十年代国家安置鄂伦春人定居于此,结束了他们的游猎生活。"白银纳"为鄂伦春语"幸福富裕"之意,是大兴安地区鄂伦春族聚集地之一。
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人数较少的游牧狩猎民族之一。"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住在山岭上的人们"。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为中国"六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塔河、逊克、嘉荫等县。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占44%。
这个是萨满。"萨满",鄂伦春语译为先知、智者。古鄂伦春人认为"萨满"是沟通人和神之间的使者,久居山林的鄂伦春人通过"萨满"向神祈求幸福,消除灾难和疾病。
王肯,《高高兴安岭》歌曲作者,“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让人们认识了鄂伦春。
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政府将"索伦部"分编为八牛录(佐领),鄂伦春人为索伦部的一部分。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宁古塔将军之下设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从原来统辖吉林、黑龙江的宁古塔将军析出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将军之下设八城,分设副都统、总管等官员。
对于鄂伦春族的管理,将其分为"摩凌阿鄂伦春"(骑马的鄂伦春人)和"雅发罕鄂伦春"(步行的鄂伦春人)两部分。被编入布特哈(打牲)八旗"充官兵者",称作"摩凌阿鄂伦春"。没有编入布特哈八旗"戈猎山薮仅供纳貂役者",称作"雅发罕鄂伦春"。
17世纪以前,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侵犯中国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奋起抵抗,后逐渐迁移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清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萨城,烧杀抢掠当地居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清军第二次收复雅克萨城的战役中,有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参战,对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抽调鄂伦春族兵259名编为八旗,在呼伦贝尔设城驻防,巡逻边境,保卫边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将江东64屯各族人民赶至江边射杀,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带领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0人痛击入侵者。
如今,鄂伦春人在政府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