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位于川甘两省交界处,白龙江源头,海拔3480米。
郎木寺有两个寺院,一个位于四川若尔盖县,也叫格尔底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个位于甘肃省甘南碌曲县郎木寺镇,也叫赛赤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白龙江源头小溪为界,一镇两寺。
这是峡谷秘境里的格尔底寺
西倾山,位于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洮河与白龙江的分水岭。西倾山主脉郭莽梁,位于郎木寺镇境内,诸峰在海拔4100米左右,白龙江发源于其东侧。
白龙江,古称桓水、白水、葭萌水,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全长576公里。
经格尔底寺门前向西步行百余米,便是白龙江源头景区。回首望向格尔底寺,海拔达3600米的寺前红石崖,犹如一尊睡佛。据说明代格尔底寺一世活佛,云游到此,见一睡佛卧于白龙江源头,分明是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建寺。
白龙江源头,初始为溪流,水质清澈,宽约两三米,贯穿郎木寺镇东西。
我们溯流而上,山谷幽深,溪滩上随处可见玛尼堆。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认为石头有生命、有灵性,信徒们在转山转水时,会随手向玛尼堆上添加石块,也有添加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口中默诵祈祷词。一座座玛尼堆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我们溯流而上,探寻白龙江的最初起始源头,大约走了一公里左右,面前忽现一片开阔地,挂满了经幡。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在空中飘扬,这种经幡常见于人烟稀少的高山上。
于是,我们这次朔源到此结束,原路返回。
郎木寺两座寺院,在1958年和“文革”中,先后被拆毁,八十年代始复建。
格尔底寺的建筑风格朴素,屋顶和屋檐多为银色。
格尔底寺的镇寺之宝是五世格尔底活佛(1681-1775)的肉身灵体,五世活佛圆寂时享年94岁。文革期间灵体被人强行搬走,被几个信徒拦截后偷埋在达龙沟山上,直到1981年挖出来时肉身尚有弹性,后请回格尔底寺,供于该寺金殿之中。
金殿金碧辉煌,高大的立柱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装饰。
金殿前廊的壁画,大概是矿物颜料壁画,使用天然矿物青金石、朱砂、孔雀石等矿石,研磨成粉作为颜料,其画色彩稳定、历久不变。
院内寺僧居所,颇为简朴。
寺外转经筒长廊,曲折迂回。
甘肃赛赤寺,屋顶采用鎏金工艺,金碧辉煌,金顶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犹如宫殿。在寺院西北300多米处有一座天葬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山顶飘着各色嘛呢经幡,成群的秃鹫在空中盘旋。
题小诗一首《郎木寺》:
红石崖上睡佛眠,天葬台前秃鹫喧。
秘境源头明代寺,白龙江水过甘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