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落,秋日渐凉。
走进晋中最南端的灵石县,素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等美誉的王家大院景区游人如织,喧嚣鼎沸。然而仅仅一箭之地的三官庙,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青砖墁地的院子里药香幽微,几孔古朴的砖窑静静矗立,仿佛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
这座建于清代的县保文物,在沉寂多年后,因一纸创新的“认养”契约,正经历着一场奇妙的“活态”蜕变——古老的殿宇与现代的医馆在此和谐共生,文物的躯壳被注入温热的文化血脉。
百年古庙药香氤氲
三官庙位于灵石静升镇静升村东,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窑洞式道教庙宇,现存有两通清道光与光绪年间的重修碑记。其中,清道光《补修三官庙碑记》记载其“居村之首”,康熙十年(1671年)的碑记,则证实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灵石县努力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活化利用为导向,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让分布在灵石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同时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辖区内的部分文保单位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和日常保养维护,这其中就有三官庙。
进入三官庙,时光的褶皱在眼前层层展开。这座坐北朝南的庙宇由东西两院构成,如同历史的双翼静静舒展。东院中轴线上的正殿以五孔砖券窑洞为主体,平顶如削,四扇六抹隔扇门紧闭,守护着殿内五尊色彩斑驳的明清彩塑,院内东侧钟楼孑然独立,铁钟沉默,仿佛在等待某个庄严时刻。西院则是一座独特的二层窑洞建筑,上下各三孔窑眼,下层单坡木构插廊的椽头在阳光下透出温润“包浆”——这里正是中医诊所的所在。
三官庙的认养人牛志刚,是土生土长的灵石籍人,其家族自清光绪年间便开始行医,祖父郑述康为山西首批名老中医,目前已历经六代传承。牛志刚于2008年创立“和通世嘉”中医馆,致力于古汉系统医学的传承推广。
三官庙与中医的结缘,并非今人的生硬嫁接,而是历史血脉的悄然复流。牛志刚介绍,三官庙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分别象征赐福、赦罪、解厄,是中国传统宗教中的重要神祇,“水官解厄,有消灾祛病、护佑安康之意,当地村民常来此祈愿平安健康”。
“这里还供奉着药王,是中医与道医共同的祖师。‘医道同源’,此地便是我师门悬壶济世之地。”牛志刚继承的中医流派,根脉深植于这片土地。时光倒流至1925年,清末民初名医彭子益先生任灵石县长期间,在三官庙内创办了“绵山医学传习所”,悬壶济世,课徒授业。牛志刚的祖父郑述康,正是当年在此追随彭先生学医的弟子之一。
2023年,历史的回响在古庙的砖石间震荡,牛志刚感念先贤遗泽,怀抱反哺桑梓之志,决意让沉寂的医脉重回故地,让古庙再飘药香、续写济世篇章,毅然签下了三官庙5年的认养协议。而这份跨越百年的医脉传承,让古老的砖窑神殿与缕缕药香重新交融,村民在三官庙又找回了“中医之地”的温暖记忆。
是文物认养人也是守护人
如何既借社会资本之“活水”解文物保护之“近渴”,又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生命线”?灵石县文物部门的破题之钥,是一份《公益合作协议书》。这份协议如同精准的导航图,为认养人牛志刚团队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哪些可为,哪些绝对禁止,文物保护的要求,被提升至不可撼动的位置。
制度的力量不止于纸面。认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严格的监管审查:从明确权责到资质审核,再到未达标便收回使用权的考核管理,环环相扣,以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认养人获得的是‘公益使用权’,核心是‘利用’而非‘占有’或‘改变’。任何可能伤及文物本体结构、外观、历史风貌的行为,都是绝对禁区。”灵石县文物所所长吴红霞介绍,在制定改造方案时,严格遵循最少干预、最大效益的原则,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具有可逆性,在必要时可以撤销或更改,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改造装修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保持文物的历史韵味,并详细记录过程信息,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以便后续研究和参考。同时,对文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难的是,既要让古庙‘活’起来,又得像对待古董一样‘轻拿轻放’。”牛志刚的徒弟、诊所日常管理者王国栋,对改造时的“锱铢必较”记忆犹新。他指着墙角几乎隐形的线槽说:“在初期修缮和日常维护中,我们严格遵守文物、消防等部门的规定,最大限度保持原先的本体样式和布局,只做小幅度的调整。电线走线以绝缘管线、隐蔽、消防安全为原则,水管布局在地面挖掘铺设后恢复地面原貌,力求‘修旧如旧’。”
诊所内,所有药柜的选择也几经周折,最终定制了仿古实木柜体,既满足实用需求,又与庙宇建筑风格浑然一体。而最典型的“交锋”发生在墙体处理,当诊所改造方案初提时,认养单位计划用现代石膏板装饰墙体的设想,因违背“最小干预”原则被断然否决。最终,墙面仅做抹灰处理,传统工艺维系着文物的历史原真性。
每一次改造的痕迹、每一处材料的选用,都被详尽记录在案,确保过程透明、效果可逆,而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已内化为诊所的日常。“文物认养人首先是‘守护合伙人’,其次才是使用者。”王国栋介绍,日常除了诊所运营外,主要工作就是要配合村里的文保员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将隐患扼杀于萌芽。
仁心守护活态传承
三官庙的独特魅力,在于东院的寺庙静谧与西院的诊疗繁忙和谐共存。“三官庙的东院为主院,西院为配院,曾是道士生活起居的场所。”王国栋说,目前三官庙开设中医诊所,所使用场地主要为配院,主院不涉及看诊活动。
踏入三官庙西院,中医诊所的日常平和有序。牛志刚团队的经营核心是“公益之心”,自2024年4月营业以来,大型义诊、冬至赠药活动已惠及村民数百人次。诊所收费亲民,小病扎针甚至免费,成本由团队承担。
对于投入巨资修缮却仅收平价诊费的“不经济”模式,牛志刚目光澄澈:“先师遗训,在公益之地,持公益之心,做公益之事。认养三官庙,本不为谋利。能让祖宗遗产焕发生机,让乡亲在家门口得享良医,让中医根脉在故土延续,此中价值岂是金钱可量?”
善行如石入水,激起守护文脉的涟漪。曾受惠于义诊的村民,心怀感念,默默拿起抹布走进东院,洒扫庭院,清扫浮尘。“人家大夫给咱看病,大家都觉得要为这古庙出点力。看着它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心里头也亮堂。”年近七旬的文保员武纪林感慨,“诊所开着,义诊做着,大家觉得这里跟‘自家人’一样亲,都愿意多看顾一眼”。
如今,古庙的日常已被重新编织,它不再仅是静默的县文保单位,而成为村民信赖的聚集地——头疼脑热来寻个方子,心头有结时也习惯到此坐坐聊聊。对于如何既护佑信众虔心,又保障医疗秩序与文物安全,武纪林是穿针引线的关键。生于此长于此的武纪林,自小就听老一辈讲村里古庙的传说和故事,他的爷爷也曾是村里一座庙宇的管理员,一守就是40年。现在,武纪林也继承祖辈对文物的一腔热忱,在三官庙守护了十余年。平日里,他每天都会到此打扫卫生、巡查殿宇情况并及时上报维修,遇到游客和上香的乡亲时,他也会当好向导,引导大家感受古建庄严,了解保护细节。
午后离开三官庙时,不远处王家大院景区的喧嚣尚未停歇,而这一方院落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脉搏——在制度保障与仁心浸润下,文物认养模式让古庙跳脱了宿命,真正融入了村庄的温软呼吸与村民的生活肌理。
当这缕跨越数百年的药香,在古庙砖石间弥漫开来,它治愈着身体的微恙,抚慰着乡愁的记忆,更昭示了一条文物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路径。吴红霞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着力构建更透明的认养信息平台,强化全过程跟踪评估与专业指导,同时探索多元化活化利用的途径,确保认养文物行为合法合理,让文物“活”出更丰富的姿态。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杨 实习生 孔梁毓

1.三官庙东院。

2.三官庙西院正门。

3.牛志刚(左)为当地居民义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