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礼物生态系列品牌“功夫郑州”衍生文创“功夫江壶”。
洛阳礼物“小唐马”盲盒。
洛阳礼物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系列文创。
洛阳有礼洛阳博物馆西出口店。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中原福塔文创体验中心里的茶饮区。
□本报记者 温小娟 张魏
赴一座城市旅游,你会选择带什么礼物回家?
如果因此而犯难,“一城一品”的特色城市礼物,正成为一种理想答案。
在河南的机场、高铁站、文博场馆等交通枢纽和文旅场所,精心打造的城市礼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不仅是文旅加速融合、产业升级的体现,也是建设城市品牌、重塑城市印象的深刻实践。
202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显示出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此背景下,城市礼物早已超越旅游商品本身,转向对地方文化的创新表达。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是传情达意的媒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当“礼”与“城”相遇,一件城市礼物,承载着一座城的记忆,也书写着新的城市故事。如何让一份城市礼物,讲好新时代的河南故事?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一件礼物,叩开城市之门
9月19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平顶山礼物馆内,临上飞机前,来自新疆的游客小凡精心挑选了店内的汝瓷文创“吉祥三圣”,作为此次河南之行的纪念。
“汝瓷清丽典雅,彰显着汝州乃至河南的人文气质,这款城市礼物卖得格外好。”平顶山礼物馆工作人员刘巍琦说,文旅融合趋势下,游客不仅要看风景,更要感受文化。相较于城市伴手礼,别具一格的城市礼物,更能满足游客“带走一座城记忆”的情感需求。
刘巍琦口中的“城市伴手礼”和“城市礼物”,二者隔着城市品牌战略的考量。城市伴手礼往往品类零散,缺乏统一品牌体系,重在“纪念”和“便携”;城市礼物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强调品牌化、IP化、系列化,往往由地方政府或国企平台牵头,联合专业运营团队,从城市文化中提取核心元素,进行创意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形成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消费品牌。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认为,城市礼物作为旅游目的地最具标志性的旅游商品,完美融合了“城市”与“礼物”两个概念。这一载体不仅承载了地方文化的精髓,更成为传播与交流地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当城市礼物走向更多游客,既让鲜明的城市文化“走出去”,也让消费、产业、就业同步“留下来”,激发了城市内生活力。
据《2025中国城市礼物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城市礼物品牌总量已达1037个,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单元。这种快速普及的发展态势,标志着城市礼物已从零散的地方特产,升级为系统化的产业形态。
“太幸运了,开到了我最想要的白色小马!”龙门石窟景区西北服务区游客中心“洛阳有礼”龙门古街店,来自山西的游客何慧抢到了刚补货的“小唐马”盲盒。
这款结合洛阳三彩工艺打造的“小唐马”盲盒一经推出,在小红书上被各大博主种草推介,广受年轻人追捧。
一系列城市礼物凭借创新设计和独特的文化元素,在市场上获得口碑,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洛阳礼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洛阳礼物销售额超3000万元。
放眼全国,多省市在城市礼物上早已谋篇布局。北京礼物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形成完善的品牌运营体系,使城市礼物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精准流量入口;深圳手信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首个“10亿级”城市礼物品牌;武汉礼物“蒜鸟”抓住热点背后的情感价值和社会传播属性,每天销量过万件,成为武汉礼物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城市礼物早已不仅是旅游商品本身,更成为城市综合发展的新引擎。河南是文化资源富矿,如何用一件礼物,叩开城市之门,深刻考验着城市文化软实力。
从“量”到“质”的河南实践
2016年,“老家河南”系列商标正式注册,随着系列品牌活动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河南结合各地特色推出第一批文创产品。各地也开启了探索,但都集中于食品、手工艺品等传统品类,如新郑大枣、洛阳唐三彩。
“2020年前,河南的城市礼物尚未真正建立品牌化和体系化。2020年后,河南进入文创IP生态期,各地接连推出城市礼物,不仅体现城市特色文化内涵,同时与各行各业相结合,通过文创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兼文创中心执行主任、河南华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兴说。
如何快速打开新局面?河南通过确立品牌、搭建平台、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为城市礼物的成长构建科学、有序的生态,推动城市礼物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确立品牌是强化城市IP的前提。2024年2月,安阳礼物文创品牌在殷墟景区正式发布,品牌由安阳官方打造,安阳市文旅集团开发运营。品牌标识以甲骨文“安”字为设计灵感,吸收了青铜器文化元素,整体形似礼物包装盒,直观体现出品牌属性。
“发布城市礼物品牌,本质是把城市文化精神注册成‘商品商标’,让政府、企业、游客三方对城市IP的想象有了统一坐标。”安阳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文创品牌的发布,将进一步丰富安阳文旅业态,拉动文旅消费市场。
搭建平台是规范运营的保障。走进郑州礼物阜民里品牌形象文创店,不少游客正挑选伴手礼。天地之中茶具、“功夫江壶”、方中山胡辣汤……颇具地域特色的郑州礼物格外受外地游客欢迎。
“这是郑州礼物的首店,礼物范围涵盖郑州特色工艺美术品、老字号产品、非遗产品、知名品牌产品、旅游景区纪念品等,每一件都是精挑细选的‘郑州风格’,以前需要各处购买的,这里可以一站式买齐。”店内工作人员介绍。
此前,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征集郑州礼物,征集对象涵盖全国文化旅游企业、文博场馆、文创团队及个人。首批郑州礼物共21件产品入选,均充分体现郑州人文特色与地域特点。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运营,因市场和企业更具有灵活性,评选出来的产品更能紧跟时代,融入大众生活。”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河南多地的城市礼物,如安阳礼物、开封礼物、南阳礼物,大多遵循这一主体原则。政府搭台,完成制定标准和准入体系、征集运营商和品牌授权等工作。
扶持政策为城市礼物注入动能。在河南,不少机场、高铁站、文博场馆等地,开设城市礼物门店或自动售卖机,既增加了产品曝光,也成为展示当地文旅的一扇窗口。按照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洛阳成立洛阳市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协会,截至目前累计吸纳会员达70余家,以协会的形式对企业进行行业标准建立、形象打造等帮扶。
从“量”到“质”的跃迁,河南城市礼物多元协同机制的实践,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消费者对城市礼物的期待,不再只是实物产品,而是更渴望沉浸式、互动性综合体验,城市礼物从“一城一特色”过渡到“一馆一特色”。
7月,为配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洛阳礼物为该馆量身打造了汉魏“显眼包”文创摆件、汉魏“招财猫”冰箱贴等第一批产品,共80余款;在洛阳礼物应天门北广场旗舰店里,来杯国潮茶饮,体验汉服妆造,游客一秒“穿越”回盛唐。
精准捕捉社会情绪、主题鲜明的洛阳礼物,让游客直呼“逛了好几家店,品类丰富且都有差异,让人只想买买买”。
“洛阳礼物以文博场馆及热门景区为核心打造品牌旗舰店,全城遍布16家门店。但更注意在原创产品开发设计、文化元素抓取中不断打磨创作,形成‘一馆一特色’的主题。同时以开放共创形式,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不断丰富洛阳礼物的产品体系,优化服务体验,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洛阳礼物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詹利朋说。
城市礼物所在的空间也通过场景化,不断赋能城市更新,重塑用户体验。
中原福塔文创体验中心里,打卡游客络绎不绝。以“福文化”为魂,辅以“喜文化”特色,随处可见的红色装饰元素,古典又时尚。不止于“卖礼物”,这里成为1400万郑州人打造集“展、售、品、游”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自2011年对外开放观光以来,中原福塔一直是郑州的城市地标之一。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业态对游客吸引力逐渐下降,如何构建文创产业生态、重构消费场景成了亟待解决的命题。
经过市场调研,品牌方与河南华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引入“大文创”思路,共同建设中原福塔文创体验中心。通过孵化福塔专属文创IP、建设“福TA文创”品牌、调整功能分区、引入多元业态等,盘活了城市地标。
改造后的空间一步一景,茶饮区与文创展陈区视觉通透、流线交融,还特别规划了非遗手工体验区,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店表演、举办文化讲座与手作体验活动。中原福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空间场景化、服务体验化与产业融合化,城市礼物正从静态的文化载体,升级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入口。”
然而,产业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城市礼物研发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地标图案+日用品”的浅层开发阶段,消费者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与记忆点。
产业链断层问题突出。设计环节的创意构想与制造端的工艺实现、运营端的市场推广存在脱节,大量优质设计因缺乏规模化生产能力、市场化运营策略无法落地,形成“好创意难变现”的行业痛点。
“构建城市礼物‘长红’路径,需从系统性创新入手,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化发展转型。IP生态化运营是核心策略,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产业规范化的基础,还需推动文创产品策划、设计、生产、运营全流程的国家标准落地,利用数字化深度赋能为消费体验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速实现从单一商品交易向沉浸式文化体验的转变。”梁兴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