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肆虐,考验城市的硬件和应急机制,也考验内在的人文底色。
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深圳开放了865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集中安置5万多人。数字背后,闪烁着令人动心的温暖细节。比如,深圳湾体育中心化身为全市最大应急避难场所,特别设置了女性专属区,配备独立的帐篷、女士更衣室和专用洗手间等,让她们在避难期间住得更安心。这一方空间,体现了对性别差异的尊重,传递出了风雨中的城市温暖。
此外,有的避难所被体贴地打造成“电影院”、“运动场”和“阅览室”。外面是风雨,里面是安宁。市民可以在那里看电影、下围棋、跳健身操、打一场篮球友谊赛,又或是读一会儿书;一些地铁站变身紧急避险点,现场设置了临时就餐区,应急医疗处置点……凡此种种,都从细微处注释着:风雨中的深圳,是温热的、坚韧的。
城市的本质是人的集合。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蓬勃的天际线,更在于对“人”的态度。当城市的治理饱含细节关怀与人文温度,再大的风雨,也无法冲刷掉人们内心的安全感、踏实感。“桦加沙”的影响会过去,但这些温暖的经历,会一直沉淀在市民心中,成为涵养城市精神拔节向上的力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