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25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在华蓥山旅游区举行,活动将持续到10月下旬。本届旅游文化节以“有一种生活叫华蓥山上居”为主题,通过非遗美食荟、星空帐篷啤酒音乐会、研学旅行等精彩活动,向八方宾客全面展示华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三大民宿品牌效应凸显
曾经,来华蓥山旅游的游客多是“半日游”“过路客”,人均消费低、停留时间短。针对该情况,华蓥市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把民宿产业作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华蓥山上居”文旅品牌。
“我们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体系。”华蓥市文广旅局局长杨颖表示,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华蓥市引入专业运营团队,高标准打造三大民宿示范组团。
在红岩乡高顶村,由老龙洞煤矿旧址改建的“原舍·嘿矿熊猫”主题民宿,巧妙融合工业遗存资源与熊猫文化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该民宿副店长邹强介绍:“我们通过新媒体直播和社交平台推广,提高民宿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自8月以来每日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
从平均停留2小时增至2.5天,从“短暂观光”到“沉浸体验”……“上山上·抱翠”山居民宿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7000人,显著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并荣获西南地区最受欢迎民宿品牌等多项荣誉。重庆游客王成表示,这里距离近、环境好,已成为他们家庭周末游的首选。
“十里芳菲·红岩美村”项目,主打独栋山居体验,并配套咖啡厅、小酒馆等多元业态,规划包含银杏与小茶园两大主题片区,致力于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消费选择。
目前,华蓥已建有22家民宿,总客房量超过900间,初步建成西南地区规模领先、品质出众的山居民宿集群。笃行终见成效。去年,华蓥市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业态融合激发发展动能
留住人更要留住心。华蓥深谙此道,围绕“山”资源不断推出新业态,推动文旅与农业、交通、城建、林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今夏,华蓥山欢乐谷漂流成为爆款项目。“开业不到2个月,游客量达4万余人次。”该项目副总经理罗银介绍,他们还将增设煤矿文化研学基地、农业采摘基地等项目,持续提升人气。
这只是华蓥打造文旅新场景的缩影。大熊猫苑、21号网红公路、霍比特徒步环线、低空飞行基地等相继建成,华蓥正加速构建丰富的山地旅游产品体系。
红色是华蓥的底色。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陈列馆等12处红色景点完成提质升级,红色研学游、文化遗产游等精品线路持续推出。同时,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华蓥山夜市、长乐坊等消费集聚区升级改造,华蓥版“日落大道”、人民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广袤乡村,农文旅融合结出硕果。“望树里·和美阵地”“上坝桥·梨奇世界”等乡村旅游景点精心打造,赏花、摘果、垂钓等体验游产品丰富多样。据统计,华蓥已培育文旅企业60余家、农家乐26家(其中星级16家),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68个,当地村民依靠乡村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072元。
深化区域文旅协同发展
华蓥山,地跨巴蜀,横贯川渝。华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抓手,全面深化区域文旅协同发展。
华蓥联合川渝10个县(市、区)成立环华蓥山文旅联盟,共同开展营销推广、文艺创作和品牌建设。近三年,实施文旅项目166个,完成投资216亿元。
当前,华蓥正加快推进西渝高铁、渝广同城大道等跨区域通道建设,推动实现渝广两地市民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同城化”。同时,华蓥创新“交通+旅游”融合模式,建成产业路、观光路等各类农村旅游公路100公里,有效连接禄市蜜梨基地、阳和葡萄产业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构建起“外联内畅、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
2025年上半年,华蓥市接待游客40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6%,其中重庆游客人数占比超四分之一。
重庆游客于丽不久前在华蓥游玩后,不由感慨:“这里有美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每次过来都有新体验,真正让人感受到了‘华蓥山上居’的独特魅力。”来自成都的摄影爱好者王爽则表示:“华蓥山的民宿特色明显,既有现代化的舒适、便捷,又有山居生活的宁静,是都市人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
如今,华蓥山正从川东名胜加速向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迈进,“华蓥山上居”不仅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华蓥将坚定“旅游市”发展定位不动摇,继续深化“华蓥山上居”文旅品牌建设,在巴蜀大地上绘就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画卷。(华蓥融媒/江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