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斜照,穿过西大街熙攘的人流,拐进范民街,瞬间被拉入一段旧时光。作为石家庄十大氛围小街巷之一,范民街以其独特的时空交错魅力,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这条140米长的小街安静地坐落在石家庄长安区的市中心,东起西大街,西至范光胡同。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891年,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三民主义”曾命名为“范村三民街”,1982年更名为“范民街”。历经岁月变迁,如今的范民街,老物件与新装饰相映成趣,娓娓诉说着时代的故事。
二八大杠自行车、红色保温铝壶、传统黑色缝纫机、机械老式钟表……这些刻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静置于红墙之上,与不远处造型新潮的灯饰和谐共存,勾勒出街巷独特的时空层次。南侧墙面则是城市地标手绘图——大石桥、老火车站、燕春饭店,默默记录着石家庄的发展历程。
“1969年我结婚时就住在这里,已经五十多年了。”王素珍阿姨站在修葺一新的街角,目光中满是回忆,“那时候都是土坯房,街道是土道,下雨特别难走。家家户户端着盆排队接水,街道窄得只能通过一辆自行车。”
范民街的蜕变来之不易。社区书记唐英义介绍:“范华社区片区老旧小区集中,缺乏休闲活动场所。改造时通过雨污分流、路面整治和墙面美化,不仅改善了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
如今的范民街宽度达到12米,两侧铺设青砖,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尹君娥阿姨对街区的变化赞叹不已:“现在的环境和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街道整齐美观,多亏政府重视环境改造,我们感觉就像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这条街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从范民街向东穿过西大街,就是河北博物院和省图书馆,文化的厚重与市井的烟火在此奇妙交融。向西走入范光胡同,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各色小吃店林立,老碗面、黄焖鸡、饺子、焖面、油泼面等天南地北的味道在此汇聚。
傍晚时分,范民街迎来一天中最生动的时刻。放学的学生穿梭其间,下班居民拎着菜与邻居寒暄,老人们在休闲长椅上闲话家常。暖黄的灯光亮起,照亮的不只是道路,还有行人脸上的笑意。
范民街的改造提升,为石家庄市中心保留了一处有温度、有故事的空间。它证明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这种能够安放记忆、承载情感的街巷空间。
这条140米的小街,就像石家庄的一个微观缩影——过去与现在对话,文化与生活共舞,静谧与喧哗并存。在这里,你能同时听到城市的脉搏和生活的呼吸,感受到历史沉淀与市井烟火的奇妙交融。
当夜幕低垂,居民们在暖黄灯光下跳舞健身,孩子们嬉笑追逐,那些老物件静默地守护着这份安宁与欢愉。范民街或许不长,但它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市井温情,却值得每一个石家庄人细细品味。来这里走一走,你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最本真、最温暖的一面。
来源:石家庄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