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亘近千里的天山,宛若一条天上甩出的银带,系在新疆大地的腰际,南北疆域由此清晰划界,气候和自然景象都大不一样。耸立在乌鲁木齐市东侧的博格达峰常年积雪,宛若一尊圣像,永久地嵌在各族人民的心坎之上。一泓天池之水,映出这片大地昨天与今天的每一幅沧桑风云图——原生态的美、原生态的文化与原生态民族的生活图景,总让人着迷与出神。
新疆不只是伟大祖国的一片辽阔而美丽的疆域,也不只是一片为我们遮风挡雨、安邦福民的山川与原野。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为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雪中送炭、添砖加瓦……
一
可可托海,是整个新疆行中最令我内心激动的一站。由于气候原因,阿勒泰地区一带尤其是可可托海,一年四季有一半时间是大雪封山,车子和游人根本不能进。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独自闯进去的冒险者很难存活,这绝对不是吓唬人——《可可托海地方志》上就有许多这样的记载。
“盖过头顶的雪,是常事。”可可托海人告诉我,在冬季时,山冈上的积雪达五六米深,沟壑里的积雪,那得有十余米深。
我选择夏末之时到可可托海,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到它一年中最美的容颜:群山一半盖着雪,一半披着绿。牛羊在山坡上自由欢畅地吃着茂盛的草。一进入可可托海的地域,就遇上了两个碧波荡漾的湖,当地人称这两个湖为“伊雷木湖”和“可可苏里湖”。我的故乡是江南水乡苏州,我对湖的熟悉和喜爱自然不用多说。想不到,在距离故乡几千公里之外、国家最西北端高寒地带的群山之中,竟然也有一个个清澈如镜的淡水湖,这种颠覆性的情感冲击力,很难用简单的词汇形容。可可托海的湖虽无法与太湖比面积,然而当你在大沙漠和戈壁上驰行数日之后,面前突然出现一片宁静而鱼欢鸟啼的清澈湖面时,你的思绪绝对是出窍的。除此,你还会发现,新疆高寒地区的湖与平原上的湖、大海边滩地上的湖,是极不一样的。
当然,这仅仅是可可托海之美的“序篇”。真正的可可托海之美,是那些大峡谷之间的潺潺流水。这中间,最出名的要算额尔齐斯河了。
全长4248公里的额尔齐斯河,是北疆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通达中、蒙、哈、俄四国的额尔齐斯河,就发源于新疆富蕴县境内阿尔泰山脉的南坡。“额尔齐斯”是突厥语中的“竞渡”之意,蒙古语里又称额尔齐斯河为“银河”。
说额尔齐斯河为可可托海地区的母亲河并不为过。因为我们的车从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富蕴县出发,从东往西在北疆最北的那片大地上驰行了将近20个小时,几乎没有“甩”掉过它。它连到北边的中哈边境线,那些如今已种满粮食、遍地绿化的广袤土地,皆是受到额尔齐斯河的滋养才出现的奇景。
在可可托海,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地之一是额尔齐斯大峡谷。那天去时,正巧赶上马队、牛群和羊群转场。我们被突现的万马奔腾的场景所惊呆:在牧民的鞭声中,成千上万匹阿勒泰马扬蹄飞起,瞬间汇成黄河般的奔腾巨流,滚滚而过!它们喘出的气息、四足跃动的蹄声和牧民的鞭声交织在一起,就是天外而来的黄钟大吕般的狂想曲,摄魂颤魄!
马队刚过,牛群和几乎盖住了大峡谷的羊群出现了。它们似乎根本不在乎来往的游人和汽车,直扑道路和道路两旁的山丘,毫不犹豫地向前而行。就在这时,隐约之中,一串甜美清脆的女音歌声由远而近地传来——
草儿哟,青青溪水长
风吹哟,草低见牛羊
……
哈,牧羊女出现了。只见一位穿着棉衣、将头围得严严实实的女子,骑着红马,挥动着鞭子,边唱边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可可托海的牧羊女,所以有些惊喜,远远地就把手机照相镜头对准了徐徐而来的牧羊女。
她越走越近,完全占据了我的手机照相镜头。
已经近在咫尺。坐在车上的我和骑在马上的她,应该是平等的视线。我试探地问她:“能给你照个相吗?”
“可以呀!”牧羊女落落大方地回答。与此同时,她解下裹在头上的围巾,说:“给我照得好看点啊!”她开心地冲我笑了起来。
镜头里的她,真美——纯自然的那种美。
我们的对话和拍照之间仅持续了几十秒,因为洪流般的羊群无法让她真正停顿下来。然而牧羊的她的形象,却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这是我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纯粹、美妙;这是今天的新疆牧羊人,美出圈哟!
二
戈壁滩上的风,曾长期是新疆的一大“害”。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新疆的风则成了宝——风力发电已经成为“疆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改善,还为千百万东部、中部地区的人民送去了电能。
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风能发电起步早、布局大。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吐鲁番,在路过达坂城时,就已经看到了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风电机组。现在再到新疆各地走一走,风电机组的列阵,更是“遍地开花”。
这种绿色新能源的风电,在新疆南北十大著名“风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用新疆人的话来说,那就是他们现在到处都在传扬的“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沙,即沙漠;戈,即戈壁;荒,即荒丘。新疆利用先进技术,引入各省区资金,在广袤无际的沙漠、戈壁和荒地上建设风电基地。这是怎样一个天文数字的发电产业啊!你有多大的想象力,新疆的风力发电就有多大的潜力!
新疆的沙漠、戈壁和荒原上的风,是刮不完的——一年四季都不停地刮着,从不偷懒。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利用“新疆风”发电,“新疆风”便会无比慷慨地为你贡献力量。
见过许多“风车”——那种耸立在旷野上的风力发电机,但我还是第一次来到制造车间,近距离参观“大风车”:它的体量之大,十分惊人。工程师向我介绍,仅那个“风车发电大脑”(正式名称叫轮毂)就有一个两居室那么大,重达20多吨。其内部结构像飞机发动机一样复杂,是风车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装有制动闸、变速箱等,外壳还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和航空灯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吗?”我很关心如此复杂的高科技产品的专利权。“可以骄傲地向您报告,这些都是我们的自主产品,而且绝大多数是我们集团的专利。”工程师十分肯定地说道。
“好样的!”我不由得拍拍年轻人的肩膀。
这诗情画意的景象是我们已经在新疆南北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风力发电现状,也是新疆能源战场上呈现给全国和全世界的强大优势之一。风靡于新疆旷野上的“大风车”,实际上带给中国现代化伟大进程的作用,远不止是多发了几亿、几十亿度电,而是势不可挡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嗬,风儿,你何止是大自然的画笔,能勾勒出世间万物的柔美线条与闪电般的光束;你更是为我们的未来演奏出幸福与命运的交响——你可以咆哮,可以高唱,也可以低吟。你是自由的倡导者,创新的先导者。此刻,你在新疆的戈壁与沙漠旷野上,展现着舞者的优雅与骄傲。
今日的新疆啊,我们当然要为你而歌!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9月24日3版
编辑:刘 雅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