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码头上,中外游客手提行李,陆续登上酒店接驳车;车辆穿梭往来,有序驶离码头;另一侧,有船员手捧咖啡,信步走向零点广场,神情悠闲……这番繁忙而井然有序的景象,是亚洲最大邮轮母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日常运营的真实写照,也是“坐着邮轮游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旅游新趋势的生动体现。
2025年9月21日,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载着4600余名游客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其中外籍旅客超过2500人,占比达总旅客数的一半以上。这是自国际邮轮复航以来,上海邮轮口岸首次出现母港航次中外籍旅客比例突破50%的情况。
据统计,该航次外籍旅客来自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籍旅客数量位列前三,其中俄罗斯旅客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上海作为全球第四大邮轮港口,近年来在亚洲邮轮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9月10日,维京游轮专为欧美入境游客设计的中国沿海邮轮旅游项目——“中国探索之旅”航线,从北外滩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启航,并于同年11月底完成该航季全部8个航次的运营。
海洋光谱号邮轮 视觉中国
另据皇家加勒比中国区总裁博杰明介绍,2024年,已有超过1.3万名国际游客选择上海作为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之旅的起点,这不仅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增强了皇家加勒比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2025年以来,外籍旅客来华旅游并从上海口岸乘坐邮轮的人数不断被刷新,反映出上海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3月12日,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布了2026—2027年中国市场部署计划,宣布“海洋光谱号”将继续以上海和香港为母港,深耕中国市场。
3月16日,德国AIDA邮轮公司旗下大型邮轮“阿依达星辰号”首次停靠上海宝山,带来约2200名入境外籍旅客。同日,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母港的“海洋光谱号”也搭载2600多名外籍游客入境。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单日入境外籍旅客总数达到约4800人,创下中国邮轮母港单日外籍旅客入境新高。
据上海边检总站浦江边检站统计,截至8月26日,上海邮轮口岸2025年查验的出入境旅客量已突破137.7万人次,超越去年全年总量,同比增长48.71%。该站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9月18日,外籍旅客来华旅游并从上海口岸乘坐邮轮的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7%。
在邮轮复合型旅游产品的创新推动下,上海邮轮经济已超越单一航运功能。结合多项免签政策,“飞机+邮轮”的旅行模式逐渐兴起——外籍旅客先乘机抵达上海等枢纽城市,再转乘邮轮继续旅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向观察者网分析指出,“海洋光谱号”外籍旅客过半不仅是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的里程碑,也揭示了几大新趋势:首先,中国正由单一的邮轮客源地,转变为重要的客源与目的地并存的市场;其次,这表明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增强,入境便利政策见效,上海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成效初显;此外,上海邮轮港“港城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邮轮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成为引流入口,带动旅客上岸游览甚至深入长三角体验。
另据维京游轮中国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观察者网介绍,2025年面向欧美宾客的中国入境邮轮航季已于9月启动。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24年,皇家加勒比、爱达邮轮及MSC地中海邮轮均已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中国市场全年运营。
相较于外资邮轮在中国市场理解和中文服务方面的不足,本土品牌爱达邮轮更需培育中国本土邮轮人才,并建立契合外籍游客需求的管理体系。
黄璜指出,外资邮轮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游客,反映出中国邮轮市场正从以往“单向外输”(主要输送中国游客出境)向“双向流动”转型。因此,爱达邮轮应充分利用“更懂中国人”的优势拓展客源,同时借助“更懂中国文化”的特点营造入境游氛围,实现差异化定位,打造特色产品,避免与外资邮轮同质化竞争。
“然而,能否吸引更多外籍游客,考验的是邮轮公司资源整合、市场定位与体验打造的综合能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到地面服务全链条创新。”黄璜建议,爱达邮轮可发挥本土品牌优势,加强“邮轮+港口+旅游城市”资源整合,将港口与城市作为邮轮旅游的延伸空间,为外籍游客提供无缝衔接的旅游体验,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