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春季开满山头时,十分绚烂,满山遍野,像彩霞绕林,让人目不暇接;杜鹃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渲染的山间姹紫嫣红。杜鹃花期不长,因此每年的3月底-4月末是最适合观赏的时间节点,贵州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在全国最为有名,每到四月初,这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我最早知道杜鹃是看电影《杜鹃山》,影片中有杜鹃花的场景;后来父母教我背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李商隐的《锦瑟》诗,当时背诵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上了年纪就能品味体会诗的意境和深意。
此前我不认识杜鹃花,现在才知道,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只是叫法不同,其实是同一种花卉;杜鹃花的颜色鲜艳夺目而又热烈,明艳灿烂,我尤其喜欢白色的杜鹃花,高洁典雅、清新灵动、清丽脱俗。这叫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纳雍狗场,看杜鹃花的情形。
大约四、五岁时,在贵州纳雍狗场期间,有次清明节父亲的同父同母亲姐姐----大姑妈、二姑妈,这年清明从纳雍县城来狗场给爷爷扫墓,她们当地叫“挂纸”,还来了其他一些亲戚,我现在都记不得了,但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有个场景:就是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杜鹃一簇簇,一片片,红、白、黄、紫等各色花朵铺满了山岭,它们竞相开放,展现出千姿百态,灿烂如同云霞般美丽,这景致铭刻脑海,时常浮现眼前;当时我并不认得这些花就是杜鹃,只是觉得花开的好看,吸引我的眼球,我在花海中到处游荡,忘记祭祀礼仪,直到大人喊我过来跪拜,我才消停。狗场的杜鹃和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不是一回事,但狗场山里的杜鹃也十分养眼,比起毕节百里杜鹃一点不差,只是规模小了些。
算起来狗场不是我的故乡,我是如何去的贵州纳雍狗场,已经不记得了,但在贵州狗场的生活片段我则记忆犹深。
现在的狗场村隶属昆寨乡,清康熙四年(1665年)属大定府亲辖地亲辖地悦服里。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纳雍县三区,1950年属纳雍四区昆寨乡自然村,1958年属治昆区昆寨公社狗场生产大队,1984年设立治昆区治沟乡狗场村,1991年撤区并乡后属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狗场村。而狗场地名,则是该地以每个十二生肖中狗为赶集日而来。
那时,我在狗场的深山,和奶奶一起生活。说起奶奶,应该多说几句,她是当地狗场名人,据说她年轻时长的很漂亮,16岁嫁入颜家,经常穿稠坐轿、跨着手枪到处收帐;解放初期我的爷爷----也就是奶奶的丈夫被镇压,奶奶成了寡妇;为了生活,她26岁又嫁入了邻村高石坎L家,L家也是高石坎大户人家,高石坎距离狗场不是很远,奶奶嫁入L家也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也有人说是因奶奶长相漂亮,被李家强娶入门,但不管怎样,奶奶嫁入L家后,又生了三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小叔、姑姑、幺叔,这三人和我父亲是同母异父兄弟姊妹,我和小叔接触较多、感情也更深。但是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奶奶的L姓丈夫又因病去世;这样,奶奶就又回到狗场她的颜家老屋独自一人生活。我就在这前后来狗场和奶奶共同生活了大约有二年之久,并在狗场上了一年小学。
我记得,奶奶当年大约40来岁,人很清瘦,瓜子脸、白皮肤,精神饱满,从相貌可以看出,年轻时肯定是个大美人;她头上是一块很长的黑布包裹的头巾,经常穿一件蓝布斜襟中长衫,一条黑色肥腿裤子,穿一双自己做的花布鞋,都是自己手工缝制的,当时本地妇女基本都是这样穿着;后来我去贵州苗寨旅游,看到苗族人穿着服饰很眼熟,感觉奶奶当时穿着的服装和苗族人穿着很像;居住的房屋是一座典型的贵州山区民居,石头地基,陈旧的木板墙壁,独此一座房屋,坐落在一处山巅之上,山不是很高,环顾四周,景物尽收眼底,西、北、东三面是陡壁,南面是一条通往山下石头路;房屋坐北朝南,左右各有一个厢房,正中是一间大屋,房中摆放一张大床和其它杂物,床边就是一个烧无烟煤的炉灶,兼具做饭、吃饭、取暖功能;一进屋就是无烟煤的味道,房间黢黑。
奶奶很勤劳能干,人也很利索,每天一早她就上山割草,家中养了一头猪,几只鸡,还在自己房前种了一点菜,种蔬菜主要是自己食用。奶奶打草回来后,就忙碌着剁草喂这些牲畜,我有时在睡觉,有时则跟在旁边看着;忙完这些,她开始弄饭吃,之后就是一段闲暇时光。山上人烟稀少,平时基本看不到什么人,更不要说和其他人交流,娱乐更无从谈起,可以说我和奶奶此时相依为命,互相陪伴。
奶奶嫁入y家时正是y家在狗场的鼎盛时期,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当地有田产、有商铺,在山区、在当时农耕年代,靠收租贸易就足以过上富裕的生活。解放后,因爷爷被镇压,土地被没收,作为当事人的奶奶因为没有大的恶行,政府并没有处分她,只是没收了家产,奶奶心中肯定有些想法。我记得,在忙完家中琐事后,奶奶时常在下午带我站在房屋边的山崖上看四周景致消遣,她经常就会指着远处山下的土地对我说:“你要记住,这些是我们Y家的土地”;我懵懂的听着,不知所以。长大后想到这些,就会想:也许奶奶当时站在山崖上,看着午后阳光笼照着的这片土地,也是心情复杂、百感交集,心里也许还在想着曾经的荣华富贵!
奶奶一百多岁高龄去世,据悉她活着时,是当地有名的百岁老人,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官员去慰问看望她,去世后十里八乡都去人给她送葬,极尽哀荣,后辈子孙出钱给她安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修了简朴的陵墓,小叔还在自己家门口修了一座百岁坊,据说有名望的百岁老人才有此殊荣。
据说,解放前狗场村Y姓人较多,当时我的祖上在狗场很有权势,也曾富甲一方,当然比不上现在的富豪,只能算个本地的小土财主,有薄田百十余亩,还经营小贸易,雇有长短工;听老辈人讲,Y姓祖上从湖南迁来本址,原因是犯了人命案,叔侄一起逃至狗场,这里深山密林,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于是叔侄在此安营扎寨,白手起家、苦心经营,挣下一份家业。如果追根溯源,狗场Y姓始祖便是颜回,颜回生活清苦而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一生追随孔子,被后世尊称复圣;颜回后辈一支迁到湖南,有名的就是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我的爷爷辈就是颜真卿后代中的一支。解放后,爷爷被镇压,颜姓其他家人作鸟兽散,现在大多居住在贵州各地,尤其六盘水、毕节、贵阳居多。
狗场村地处昆寨乡东北部,距昆寨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纳雍县城50多公里。狗场村附近有总溪河风景名胜区、宣慰大田、过狮河桃源洞风景名胜区、宣慰府遗址、吊水岩风景名胜区、木空河·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我都没有去看过。据说前几年旅游热时,景点被开发建设,很有看点,世界各地有很多游客来此游玩观赏。
狗场距高石坎不远,纳雍县勺窝镇高石坎村是穿青人聚集地,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据明朝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些就是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
由历史文献可知“穿青”这个名称,至迟在清初就有了。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小叔一家就在高石坎居住,他们都是穿青人,每年穿青人举办聚会活动,小叔都是组织者;曾问小叔:国家对穿青人有什么政策优惠,他说其他优惠没有,只有孩子考学加点分。
小时经常和奶奶往来高石坎小叔家,后来我在小叔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叔还送我去昆明,此后有四十多年未见。前几年去贵州支教,又回去看了小叔一家,现在他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盖了住房,儿孙满堂,小叔也从村长位置退休,安享晚年,看后也是很欣慰。
今年我六十有余,人生已经谢幕,狗场作为我人生幼年时期的一个片段和记忆,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人生犹如杜鹃,韶华易逝,当经历了人生漫长又艰辛的旅程,心态自然而然就变得平静,变得明朗。此时此刻,再想起狗场那山、那花,想起和奶奶共同生活时的情景,忽然感悟:“宁静致远,淡泊归真”,淡然活着就是最好的状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