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宁波慈城镇美丽乡村——黄山村
我的祖母姓王,去世已四十余年。祖母出生穷苦,娘家在宁波慈城黄山村,祖母从未对我们讲起过她的娘家黄山村,还是我父亲在闲谈中提及“黄山”,祖母脸上不知何故闪过一丝羞涩的神情。也许是黄山村比较偏僻,也不是很富裕,几十年间从未回过娘家。其实,祖母的家在黄山村也算是耕读世家,她的父亲也有一定文化,很重朋友感情,据说一次朋友来访,回程时热情地去码头送行,不幸掉到河中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据说那时我祖母只有几岁。
祖母有一个兄弟,也有一定文化,早年就去上海滩谋生。祖母出嫁到庄桥姚家村后,这个弟弟不时会来探望,祖母对这个兄弟很不错的,偷偷资助了不少钱财。后来,我父亲到了该外出谋生的年纪,是祖母的弟弟受祖母之托代笔给姚家一位在上海经商的伯父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文言文写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父亲几十年之后还能熟练地背诵,“先夫留此孽根,吾已培育成人,今寻找出路,东托西谋皆不可得........”,请求这位堂伯父为我父亲作保谋一个职业。后来,堂伯父应允了祖母之托,为父亲在南京寻到工作。
后来,因战乱祖母与兄弟断了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写了一封寻亲信,在上海城隍庙老街找到了祖母兄弟的后人,再续前缘。记得那个时候王家在黄山村还有一间祖传房屋,后被上海舅婆处理了,按习俗我祖母作为女儿也没有分到一分钱。
所以,黄山村于我而言还有那么一点关联,以致对这个地方有一点向往,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去看一看。这次来宁波是因庄桥姚家村堂弟之邀来处理旧屋的修缮事宜,9月20日下午紧凑地处理好事情。第二天上午就有半天空余时间,因为杭甬城际下午发车时间是一点多。于是,我决定到慈城黄山村走一遭。从庄桥坐上331路公交,此车终点是慈城西站,那里有许多路公交发往慈城周边乡村。慈城西站确实有一路开往黄山村的公交,但是从站牌上得知发车间隔有一个多小时。于是,果断地放弃公交,叫了一辆网约车,很快把我送到黄山村村委会。
其实,黄山村的面积挺大,足有3平方公里,下面有十几个自然村,耕地面积也挺大,有着江南农村的特色。
黄山村与周边村庄最大的区别是有两座被称为“黄山”的山包,山头看上去不高,大概有数十公尺的高度,与安徽黄山相比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山头上倒是郁郁葱葱,林木茂盛。
黄山村的黄山有两座,因二山一南一北,一前一后,古村的民居又大多坐北朝南,故南面的一座被称作前黄山,北面的一座被称作后黄山,二山中间是占地数亩的荷花池及一条和东浦相通的小河,这条小河与东浦相接后,右转经其它河道可达姚江,左转经东浦跟慈江相连。
黄山村村名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传从前有一个神仙,挑着一担黄土经过此地,不小心绊了一脚,从两只土箕(即三面用硬竹条作边圈,一面敞口,形状如半只蛤蜊壳状的竹编农具)中各掉下一堆黄土,南面的一堆黄土即前黄山,北面的一堆黄土即后黄山,“黄山”村名由此而来。当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
黄山村的特色是村中间一大片荷花田,初秋时节的荷花仍是碧绿一片,只是眼下已然没有荷花。盛夏时节这片荷花定然是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荷花田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出产莲藕和莲子。
黄山村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内人文古迹众多,村里有大夫第、老旗杆门头、侍卫房、池墩、上山等明清建筑,不有的民居还有小花园、月洞门、假山,花墙上大都有花卉、松竹、鸟兽、人物砖雕做装饰,黄山大夫第的十六块砖屏更是国内一绝,该砖屏采用先雕刻,后烧制的工艺,反映了当时极高的雕刻、烧制,现已被宁波“保国寺”收藏。
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找到这些古迹,只是在黄山村内的“黄山村文化礼堂”参观了一下,本来想参观一下王氏宗祠,可惜星期天没有开放,只得在文化礼堂室外庭院参观了一番。王氏祠堂里不知有没有族谱,可以查一下我祖母父亲等先辈人物的印迹,可惜没能见到。
黄山村世代人才辈出,王氏家族自宋至清出过36名进士,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代名人据《慈溪王氏宗谱》载:慈溪王氏自“宋末元初万五府君扈跸(从山西太原)南下流寓慈溪(今慈城)”。寓慈溪后,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二十多位举人,他们的族祖王来、王复、王鼎世称三凤,更是为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雍正《慈溪县志》载:“来、复、鼎世称三凤,庆泽深厚,世罕及焉”。其中王来曾官至工部尚书,曾任都御史等职,为一品荣禄大夫,原慈城骢马桥南的“尚书坊”,就是明天顺间(1457-1464)为王来而立,慈溪知县贾奭,在明天顺二年(1458),还把骢马桥改为都宪桥,为王来立坊。
王来著有《绿野堂遗稿》、《抑斋存稿》若干卷、《抑斋奏议》四册;王复进士及第任刑部主事;王鼎也授广东佥事。后王氏四世祖诜二公殁葬慈城黄山,《黄山小志》记述了黄山王氏的仝十八先生,为了守护他们的先祖诜二公之墓而定居黄山,后“子孙鼎盛,今东西前后数百家,皆先生(仝十八先生)。
除了科举人才外,黄山村历代商旅人才众多,据光绪志记载,慈城人“四出营生,商旅遍于天下……”过去,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黄山男人就是通过家乡的江河经甬江入东海闯南走北,甚至海外。如宁波帮早期在天津的领袖王铭槐,还有从明治初年起远渡日本,经特别许可获得居留外地居住权、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华丽篇章的黄山王氏兄弟王惕斋、王治本、王藩清、王汝修等。
在黄山村转悠了二个多小时,11点多离开黄山村去慈城地铁站,叫了网约车,可惜定位不对,未见到车子还浪费了几元停车费,后来回到文化礼堂重新叫了一辆网约车,总算顺利抵达慈城地铁站乘上四号线地铁。12点半到达宁波火车站,因时间紧张匆匆走进杭甬城际候车室,买票进站,连午饭也来不及吃。
图为我祖母的遗像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与祖母的合影
图为黄山村两座山中间的荷花田景观
图为黄山村文化礼堂大门
黄山村文化礼堂
文化地标精神家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春秋谋士计然与黄山村有关
忠孝黄山
崇本堂介绍文字
黄山村名人辈出
图为黄山村史馆
图为王氏家风
清风廉语润黄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