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据悉,论坛共有800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聊聊他们眼中的北京文化,讲讲自己最想去北京哪里玩儿。
北京文化论坛上,中外嘉宾齐聚。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刚到北京,必须打卡天坛和长城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主席克里斯蒂安·希达拉哥·马兹尔来自加拿大,借着参加北京文化论坛的机会,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他表示,已经打卡了故宫,接下来还想去长城看一看。克里斯蒂安说:“我喜欢散步,比起风景,我更愿意去观察当地的人们。”
提起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克里斯蒂安说:“北京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干净、美丽,并且人们都十分友好和慷慨。”克里斯蒂安表示,自己在北京街头散步,虽然自己不会说中文,但是遇到了许多热心市民,并得到了帮助。
“北京文化论坛是一个典范,它把全球文化领域的专家聚在北京,以文化为切口,去寻找解决当前一些问题的方案。”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保罗·朱里叶里尼刚到北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被此次论坛首次设立的精品文创展示区吸引,观看并体验了多种文创精品。他表示,自己更想到天坛公园看一看。他说:“天坛公园是一个建设十分完备的地方,这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对公园的需求。”
在京多年,喜欢去大栅栏和小公园
比起初次来到北京的国际友人,已经在京生活多年的国际友人则推荐了更“地道”的打卡点位。来自埃及的刘正曦是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文化交流部的外籍专家,他在北京已经生活大约六七年。他表示,大栅栏是他在北京最喜欢的地点之一,“大栅栏是现代和古典的结合,这里有许多老字号店铺,非常有老北京的感觉。”
刘正曦称自己是“半个”北京人,他表示,在北京生活多年,这里为外国人提供了多项便利,“比如三里屯有许多志愿者,他们掌握多国语言,如果国际友人有问题,他们就会提供帮助。”
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梅特卡·罗卡尔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已经在北京生活超过12年。她在此次北京文化论坛上用水拓的方式制作了一张书签。梅特卡·罗卡尔说:“我最常去北京一些小公园,都非常有趣,我喜欢在这些公园里看人们唱歌、跳舞。”
新京报记者 陈璐 吴婷婷 展圣洁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