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江苏行,是记者与东极之旅相识的旅友周长满与刘峻夫妇,继自驾河南老君山之旅后的又一个新行程。此行,我们计划将前往徐州、扬州、镇江、常熟等地中的汉兵马俑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个园、瘦西湖、金山寺、沙家浜等一系列景点游览观光。
枣庄服务区休整(摄影:冯赣勇)
2025年9月17日早上6:45,由周长满老师驾车,我们共计四人,从北京出发开启自驾江苏大运河之旅。途经枣庄服务区休整一次后,经过近八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入住的徐州汉庭酒店。自从今年五月自驾豫晋游一路上基本都是入住的汉庭酒店后,感觉还不错,于是来徐州也就优选了这家连锁的酒店。入住后再次感受到了热情的服务与入住的舒适之感。
走进云龙山(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6:00,我们在入住的酒店放下行囊,首先来到徐州云龙山风景区观光。这里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城南,属云龙区、泉山区,是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山观光步道(摄影:冯赣勇)
我们进入公园北大门,顺着景区公路由下向上漫步而行。只见公园里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异常幽静,真是一个休闲游览的好所在。来前记者也在网上简单的攻略了一下,得知云龙山历史非常悠久。
植被茂盛(摄影:冯赣勇)
资料记载:北魏正平年间,拓跋焘屯兵云龙山,士兵凿石成佛。宋治平四年,唐宋摩崖石刻开凿工程结束。明洪武三十一年,僧胜吉为大石佛建殿堂,石佛寺始称兴化寺。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重修放鹤亭,创建大士岩。1985年,云龙山景区被批准为江苏省风景名胜区,2016年随云龙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龙山导引图标(摄影:冯赣勇)
云龙山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北魏时期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北宋的放鹤亭、明代的兴化寺、清代的大士岩等。此外,还有观景台、鹤归亭、同心台等新景观,可让游客欣赏到云龙湖及徐州城的美景。
山西会馆留影(摄影:路人)
经过一座山西会馆后行至半山腰,忽见一朱红大门,门楣上“兴化寺”三个金字亮得晃眼——这便是云龙山的“心脏”。据说,寺里最奇的是北魏年间的石佛,依山而凿的佛身嵌在岩壁里,高约10米,左手轻搭膝上,眉眼间满是温和。
兴化寺山门(摄影:冯赣勇)
可惜由于到此时间较晚,庙宇已经关门,故未进去瞻仰,有点遗憾。寺外有几株古柏,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树皮上的纹路像老人的皱纹,藏着千年的故事。
云龙山观景台(摄影:冯赣勇)
经过兴化寺,我们一口气登上了云龙山观景台。这里也是徐州的著名景点之一,此地海拔137.8米,俗称南天门。到此,只见观景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小两层平台。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台下廊柱侧立,青松环绕,台上古亭高耸,丹柱彩栋。
登台临栏远眺(摄影:王珏)
登台临栏远眺,这里可将徐州全城美景尽收眼底。向西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云龙湖和湖东路;向东远处的泰山寺若隐若现;向北云龙山第一节山头的兴化寺等景点清晰可见;向南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头。
观景台上留影(摄影:路人)
圆满结束了云龙山的观光,傍晚18:00,我们来到徐州入住酒店对面的一家坛小福酸菜馆用来徐州后的首顿晚餐,要了金汤酸菜鱼、一品茄子、铁板秘制豆腐等三个菜肴。
一品茄子(摄影:冯赣勇)
虽然菜品看着普通,但其做法却独有特色,真是色香味美。这家饭庄的服务员小高说,它们的这个风味餐馆在徐州共有五家,每家店生意都不错。真希望这家店也能开到北京,让更多的食客品尝品尝。
汉楚王像(摄影:冯赣勇)
2025年9月18日8:30,我们首先来到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瞻仰。这里是一座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遗址性博物馆。兴建于1985年,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藏品总数29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9件(套)。
狮子山楚王陵(摄影:王珏)
上世纪的1984年12月,徐州东郊狮子山西麓发现汉代兵马俑,随后进行全面发掘。1985年5月在兵马俑坑发掘基础上建馆,9月建成,10月1日开放。2004年10月开始改扩建,增加了军事展厅和临时展厅等。
走进地下王陵(摄影:冯赣勇)
由于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共有狮子山楚王陵、水下骑兵马佣展厅、汉画长廊、汉文化馆、汉画像石解密体验馆、刘氏宗祠、汉文化广场等景点,故此,我们乘坐博物馆景区观光车依次观瞻。
王陵景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拾级步入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沉郁的历史气息便裹着泥土的微凉扑面而来。不同于秦俑的巍峨雄浑,这里的陶俑群更显灵动鲜活——武士俑高约半米,或持剑肃立,或昂首待发,甲片纹路虽经两千年侵蚀,仍能辨出当年的细致;乐舞俑裙摆微扬,仿佛下一秒便有编钟之音从陶土中溢出,将汉代徐州的军容与市井气象凝于方寸之间。
一号坑陶俑(摄影:冯赣勇)
展厅中央的一号坑是观瞻的核心。数百尊陶俑以军阵排布,前锋、主力、侧翼层次分明,陶俑面部神情各异,有的眉头紧锁似临战在即,有的嘴角微抿藏着坚毅,连发丝的走向、铠甲的系带都刻画得一丝不苟。
近观陶俑(摄影:冯赣勇)
驻足坑边,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的甲叶碰撞声,看见这支地下军团曾守护的楚王陵寝,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西汉楚国的强盛。
彩绘陶俑(摄影:冯赣勇)
转到陈列馆,一组“彩绘陶俑”尤为夺目。虽多数色彩已随岁月淡去,但残留的朱红、石青仍在陶俑衣袂上晕开痕迹,印证着史书中“衣必文绣”的汉代风尚。一旁的文字解说提及,这些兵马俑并非陪葬的“兵卒”,而是楚王生前仪仗的缩影,这让陶俑群多了几分礼仪的庄重,少了几分殉葬的悲凉。
水下骑兵馆外留影(摄影:冯赣勇)
离馆前,回望馆外的汉风庭院,青石板路蜿蜒,仿汉阙静静矗立。馆内的陶俑沉默无言,却以最质朴的姿态,将汉代徐州的文明密码层层解锁——这里没有秦俑的帝王霸气,却藏着封国的富庶与生机,让每一位观瞻者都能在泥土与陶土的对话中,触摸到一段鲜活的西汉历史。
重装骑兵佣阵(摄影:冯赣勇)
现代化陈列展厅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一层为徐州古代军事史陈列展厅,二层为兵马俑陈列展厅,地下层为汉兵马俑坑军阵原址展厅。
汉文化馆展品(摄影:冯赣勇)
兵马俑坑计有东西向步兵俑坑3条、南北向警卫俑坑1条、骑兵和战车坑2条。目前已发掘两条步兵俑坑和警卫俑坑,现存陶俑2393件,皆为陶土烧制,是西汉楚国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
汉高祖刘邦像(摄影:冯赣勇)
整座博物馆展览融入了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包括动态展示、声光电结合等,让游客从多个角度感受汉代军队的磅礴气势。该馆先后荣获“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淮海战役纪念馆(摄影:路人)
当日上午10:30,离开汉兵马俑博物馆,我们来到今天的第二站: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瞻仰。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中国唯一全面展示淮海战役历史的纪念馆。这里由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碑林、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等组成。
走进纪念馆内(摄影:冯赣勇)
走进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纪念馆新馆,只见馆内陈展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中央为全景画馆。纪念馆内藏品约2万余件,还有大量的照片、图表等。其中不乏《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手稿、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作战用的电台等珍贵文物。
胜利之师雕塑(摄影:王珏)
纪念馆内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设序厅、传承厅和“两种前途 命运决战”“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部分内容,共展出珍贵照片1000余张、文物2066件,11个互动展项和14处场景。
战士群雕像(摄影:冯赣勇)
我们踏入淮海战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矗立的“胜利之师”雕塑——战士们肩扛钢枪、昂首向前,青铜的质感在阳光下泛着沉毅的光,仿佛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1948年。
展览馆一角(摄影:冯赣勇)
拾级进入主展馆,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张泛黄的战地照片、一件件带着弹孔的武器装备静静陈列。玻璃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工兵铲手柄被磨得光滑,旁边的说明文字写着“某部战士用它挖战壕、架浮桥,见证了十几次战斗”;墙角的展台上,几双破烂的布鞋鞋底缝了又缝,鞋底的泥土仿佛还带着淮海平原的湿气,让人想起战士们在寒冬里徒步行军、踏雪作战的场景。
血战大王庄(摄影:冯赣勇)
走到“围歼黄百韬兵团”展区,环形屏幕正播放着还原战役的影像:炮火撕裂夜空,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担架队在炮火中穿梭运送伤员。影像旁的展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牺牲战士的名字,有的名字旁还附着家人寄来的家书片段,“娘,等打完仗我就回家种庄稼”的字句,让冷峻的历史多了几分温情与沉重。
人民支援展区(摄影:冯赣勇)
最令人动容的是“人民支援”展区。展柜里,一面打着补丁的独轮车车斗、一摞用粗布缝补的军粮袋,无声诉说着“人民是胜利的根本”。解说牌上的数据格外醒目:战役期间,支前群众共出动独轮车20多万辆、挑子3万多副,运送粮食近4亿公斤——正是这千万双手,筑起了支援前线的“生命线”,让胜利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烈士纪念塔(摄影:王珏)
离馆前,驻足于出口处的“和平墙”前,墙上镌刻着“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精神永照千秋”。特别是展馆外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望着纪念塔上的当年参加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战士们的雕塑,更是感慨万分。而纪念馆那些定格在历史中的身影、那些带着温度的文物,早已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穿越时空的提醒:今日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当永远铭记,代代传承。(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