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春,山西博物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展览活动,成为海内外游客欢度佳节的热门目的地。从大年初二至初七(1月30日至2月4日),山西博物院(含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下同)迎来了超过11.3万人次的参观热潮,其中正月初四单日参观人数更是突破2.1万人次,创下假期单日最高纪录。山西博物院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教育活动以及贴心的服务,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完美融合,让古老文物在新春佳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将展览搬到“线上”,在直播间与观众“话家常”
山西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超过5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650件(组),这些国宝重器,如同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春节期间,除基本陈列“晋魂”与“吉金光华”外,山西博物院精心推出了5台临展贺岁。讲解员们坚守岗位,累计开展讲解活动703批次,凭借丰富知识和专业解说,带领近7000名观众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山西博物院特别为年度重磅展览“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策划了一场直播,拉开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山西博物院讲解员与专家带领网友共同走进展厅,共赴那场春秋的文化之约。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来自包括山西博物院在内的国内17家文博单位,见证春秋时期晋与秦的交好和较量。“这次展览十分难得,它是近年来为数不多通过晋国和秦国的视角叙事,为观众全面展现春秋历史全貌的展览。”讲解员与专家老师一边按照展览内容为观众介绍春秋各诸侯国历史事件与重要展品,一边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问答,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例如有网友问“晋文侯与晋文公是同一个人吗?”“秦穆公与晋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专家老师都详细地为大家进行了解答。
透过镜头,网友不仅可以欣赏到展览展出的许多重量级展品,还可以通过专家老师的介绍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介绍赵卿墓出土的赵卿鸟尊时,专家老师就把它与晋侯鸟尊做了对照讲解,在介绍鸱鸟形金饰片时,专家老师为大家普及了秦国“称霸西戎”的奋斗发展史。
在直播进行到介绍文物“晋公盘”时,网友的热情到达了高潮。专家老师介绍:“这件‘晋公盘’是用于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的接水容器,是晋文公为长女孟姬出嫁楚王所铸造的媵器,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大家看盘中的水禽,它们当时都是可以转动的,再看这只乌龟,它的头也是能伸缩的,这也体现了当时工匠铸造技艺的高超。”鉴赏完文物,专家老师话锋一转,与网友“唠”起了家常,“大家问这个孟姬是不是最得晋文公宠爱啊,陪嫁物都这样精致?在我看来,孟姬应该不是晋文公最宠爱的女儿。因为大家知道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经常交战,把自己的女儿嫁去敌国,这怎么样也算不上宠爱吧。所以还是奉劝我们广大网友特别是女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千万不要‘恋爱脑’。”专家老师的一番观点言论引发直播间热议,这样接地气的直播像极了春节走亲戚话家常,实在是温暖又亲切。
镇馆之宝“苏醒”,用当代技术展现戏曲艺术
正月初二晚间,《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这场晚会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盛会,更成为展示山西博物院戏曲文物的重要舞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镇馆之宝纷纷“苏醒”,与戏曲艺术展开跨时空对话。戏俑面部表情细腻,服饰造型独特,它们坐在晋祠古戏台前与今人一起看戏,带来几分“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梦幻联动。节目播出后,网友们纷纷点赞。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北宋末年,中国戏曲开始形成,宋杂剧乃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中国的戏曲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山西南部的平阳地区素有“中国戏曲摇篮地”之称,是宋金杂剧的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在这一地区发现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戏曲舞台、戏曲砖雕、戏曲壁画等众多戏曲文物,它们充分展示了戏曲故里往日的繁荣景象。
这组金代戏俑的文物原型是“董明墓戏俑砖雕”。这座金代砖雕墓的墓室结构和装饰很有代表性。墓室四壁的砖雕体现出中国北方四合院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布局思想。墓中墓主人夫妇端坐正堂,旁边站有侍者,他们目光对着前方,注视着对面的这幅砖雕。在南壁的直棂窗下雕有护宅狮子两个,两狮中间雕有表演杂剧的戏俑五个,真实再现了金代杂剧演出的场景。
这些憨态可掬的小戏俑也为山西博物院的戏俑文创带来了关注和流量。这不,在文创区域选购的小赵同学正犯难:“妈妈说最多只能买一个,可是我都想要!”只见一组四个冰箱贴戏俑,各个都有独特的姿势和表情,有的伸出一只手,用身体语言表达“婉拒”,有的摆出一副爱谁谁的姿态,仿佛在说:“我就这样!”还有的脸上的五官挤成一团,那表情告诉你:“我不理解!”小赵同学向记者展示配套的空白小贴纸,“你看,我可以自己写上想要表达的话,制作一组专属表情包。”赵妈妈听到孩子的设想,顿时理解了他“all in”的坚持,母子俩讨论的话题从“买几个”顺利转换为“写些啥”。
文创区
文博热背后的默默付出,是博物馆的温暖力量
“平台上等待入馆的观众较多,天气寒冷,赶紧想办法,务必让观众迅速进馆。”大年初四,距离开馆还有十多分钟,山西博物院进馆入口处已经排满了等候人群。值班副院长谢宾顺接到指示,立刻调集值班工作人员提前5分钟开始核验,第一波观众顺利进入了场馆。
等候入馆的观众
春节假期,山西博物院推出了各类教育活动237场,受众达20000余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蛇韵生辉”剪纸制作体验、“特洛伊传奇”立体木马拼装体验等教育活动吸引无数家庭报名,蛇年集章、木版年画印制等现场互动带来浓浓年味体验感。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在互动中增进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来自沈阳的张女士一家自驾前来,在山西博物院体验了一场文化润心、服务暖心的文博之旅。她表示:“去年山西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相互输出了很优秀的展览,让我们进一步接触到了山西的文化。我家两个孩子对历史很感兴趣,正好趁假期带他们来感受一下。”众多游客像张女士一家一样,带着对三晋文化的好奇与向往,来到山西博物院过大年。
在这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潮背后,是山西博物院433人次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每一位游客提供安心保障和贴心服务。
安保人员全力保障游客安全,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巡查、检查420次,平均每天70次,为游客筑牢安全防线。保洁人员不辞辛劳,面对人流量激增带来的巨大挑战,他们以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增加清洁频次,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综合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则担起了“贴心管家”的角色。他们耐心解答观众各类咨询,累计接待咨询14000人次,接听热线电话3890通;办理寄存包2万余件,保障物品安全;发放宣传页介绍特色展览活动,发放各类涂色卡、研学手册、折页等物料共计78000张;提供童车轮椅租借服务,方便观众参观……一项项暖心服务,让馆内的节庆氛围更加浓烈。
春节期间,共有385人次志愿者上岗,累计服务时长达1433小时。他们主动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在一次次讲解、指引中,为山西博物院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志愿者王建强感慨道:“我在山西博物院做志愿者已经超过十个年头了,这两年愿意了解历史、了解三晋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也将继续做好服务,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当古老文物邂逅新春热闹,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共舞,山西博物院怀揣着沉淀千年的文明记忆,张开热情的怀抱,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一同“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期间的山西博物院,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年”舞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物,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感受传统的年俗文化。山西博物院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和活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传统年俗与文博体验完美融合,让古老文物在新春佳节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