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梯田:高山与流水的默契
长江流域,凭借其广阔的面积、密集的河网、充沛的水量和肥沃的土壤,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灌溉文明的摇篮。在江西崇义,就有一处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上堡梯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奇迹。
航拍江西崇义上堡梯田风景如画 胡斐 摄
上堡梯田坐落于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风景区内,垂直落差近千米。区域内以山地地貌为主,山体结构主要为花岗岩,其质地坚硬、抗腐蚀性强,宛如天然的蓄水库,截留的雨水从山腰渗出,形成天然的输排水网络,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同时,花岗岩体易于风化,地壳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为梯田里的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于是,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凭借着原始的农具,依循着山体的等高线,开垦出一层层上下分割分明的阶梯状农田。上堡梯田便在这高山与流水的滋养下诞生了。
“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这句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谣,生动地描绘出了上堡梯田独特的自然景观。上堡梯田所在区域全年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为梯田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区域内众多河流汇聚其间,共同编织出了一张庞大而发达的水系网络。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为梯田灌溉提供了充足“底气”。世世代代的人们顺势而为,又“善作水流”,打造出神奇的灌溉系统。
山林中主要的输水方式——竹笕输水 朱燕红 摄
上堡梯田的灌溉系统工程,分为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和水量调节控制设施三大部分。蓄水工程的水源,来自山顶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人们借助拦河坝、水陂取水,再利用地势实现自流灌溉。遇到水势落差较大时,便用分级跌水和过渡潭,既保护土渠,又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山林中,人们为了不破坏植被,采用竹笕输水,利用毛竹制作倒虹吸装置,让水“翻坡”灌溉;在山林与梯田间,铺设管道、修建水渠;在梯田间,则通过水渠、渡槽和借田输水。人们利用分水口石块控制、管道闸阀控制等方法,实现了水量的精准调控。为防止泥沙流失,在入田渠道末端设置了沉沙池,利用水流离心力沉淀泥沙,农闲时还能挖沙修补渠道,形成良性循环。
水量调节控制设施之一——分水口石块控制 朱燕红 摄
上堡梯田构建了“森林—水系—村落—梯田”的坡耕地农业系统,实现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既保障了水源,又改善了人居环境。2022年10月,上堡梯田成功入选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上堡梯田不仅是一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一处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奇迹。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丨罗景月
文案丨王瑜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丨孟京 张晓光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完善的梯田灌溉系统工程》《高山顶上水淼淼》《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梯田生云间 丰收满家园》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