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游客在峨眉山遭遇野生猕猴追逐,甚至因此跌落山坡受伤,引发公众关注。景区回应称“无法避免,可购保险理赔”,这一表态虽然在法律和管理层面并无大错,却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实际上,我们不应将矛头简单指向景区。峨眉山作为我国著名自然景区,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身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猴群数量庞大,生态干预复杂;专项经费有限,管理能力受限;人流密集,游客行为难以统一规范。不能苛求景区在“野生动物治理”这类系统性难题上立刻拿出完美解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这起事件中,看到生态治理的另一面真相:中国已进入“慢功夫时代”,需要以长远规划、系统治理去面对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一、景区不是万能体,但治理不能无规划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们在自然中遇到野生动物的机会日益增加。这是生态恢复的正面成果,也应被视为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外部性。但若没有与之匹配的引导机制、管理制度和治理能力,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也会随之频发。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景区都承担无限责任,也不能忽略它们在财力、人力、专业储备上的限制。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发展停滞。恰恰相反,越是困难的问题,越需要系统思维和长远规划。
二、生态治理要有“慢变量”的耐性
峨眉山的“猴患”并非今日之困,实际上已有多年历史。这恰好表明,它不是某次偶发事件,而是典型的“慢变量生态问题”——起因复杂、演化缓慢、解决艰难。中国过去在很多领域都习惯于“快刀斩乱麻”,靠项目驱动、行政推动迅速见效。但面对生态问题,这种快节奏的治理逻辑已越来越难以奏效。
治理猴群,可能短期无法见效;改变游客行为,可能需要数年引导;调整景区规划,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协调。这些都是慢变量。但正是这些“慢事”,才是检验一个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
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没钱”就搁置规划,也不能因为“没有立即成效”就否定治理意义。相反,越是难,越应坚持;越是慢,越见韧性。
三、长远治理才是中国发展的本色
中国经济已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生态文明”的目标不只是美丽风景,更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处。这种共处,既包括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也包括建立起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应对能力。
猴群袭人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世界各地的自然保护区都有类似冲突。但差别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事件中,展现出一种从容、稳健、富有远见的治理逻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在旅游规划、生态管理、公共教育等层面逐步建立系统:
有钱的地方可以快做:建立猴群生态调研机制,完善游客引导设施;
没钱的地方可以慢做:制定规划蓝图,从小处试点逐步推进;
每个地方都该做:建立起“共存、共治、共识”的理念框架。
不以一时之成败为判断标准,而以十年之成效检验初心和方向。这,才是今天中国需要的“发展本色”。
以猴为镜,观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峨眉山的猴子不是问题本身,它们只是“生态重建”时代的一面镜子。镜子里映照出的,是人类社会在面对自然时的选择、智慧与耐性。
我们不能让每一起动物伤人事件都沦为舆论喧嚣之后的沉寂,也不能让“保险理赔”成为治理不作为的遮羞布。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仅仅是高楼与高铁,更是在山林之间、溪涧之中,人与动物能够长期、稳定、理性共处的社会秩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