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朋友提供的线索,五一期间,我与几位爱好文史的朋友,赴广西全州县才湾镇上白石村,探秘隐藏在该村旁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有诗、词、书法、序文,字词间蕴含着宋代民众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也是研究宋代政治、军事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上白石村,位于越城岭山脉东面的山川河畔。从越城岭山脉宝鼎岭、真宝鼎一带群山形成的山川河流经此地,河水冲击石山,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深潭,该处村民们称为老堰潭。老堰潭上游200-300米处,如今有一处人工灌溉拦江堰坝。老堰潭旁是一座小石山,拦江堰坝的引水渠绕着小石山流过。不知在远古的什么时代,一次强烈的地质运动,从这座小石山上裂开的几块巨石,滚落在了靠山川河的一边,其中一块巨石一头伸向河里一头连着河岸,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钓鱼台。村民们把这个小石山叫做“雷打石山”。据该村的族谱记载,这座小山曾被称为“豫山”。
文史爱好者发现了巨石上的摩崖诗词
山头上刻着福和魁2个字高约2米的大字
这次发现的摩崖石刻分为4处,其中2处是在小石山的山头朝西方向的石壁上,分别刻着“魁”和“福”两个大字,靠南边的魁字是行书体,字高约2米,字的右边有小字。靠北的福字是隶书体,字高也在2米左右。另2处摩崖石刻就在从魁福字所在山体掉落到河边的2块巨石上。2块巨石上的摩崖石刻刻着诗词及序文。
现将这些摩崖石刻的文字抄录如下,为尽量与石刻保持一致,抄录采用了繁体字,存疑的字用红色,对无法辨识的字词暂时用⊠代替:
█ 其一
五十六字诗一首
水中一石方而且平,有纇钓䑓,因有感於巖子陵,故刻五十六字於斯石。
寳祐癸丑王興清题。
东都再造網英雄,不願乘时兢立功。
雖有圣主出萬乘,肯随俗子钓三公。
羊裘身世俱無累,麟閣勳名總是空。
疑似钓䑓遗跡在,使人千载仰高风。
█ 其二
道光廿年补刻的序文石刻
大宋寳祐时,祖(諱)興清公奉旨南征川猫,凯旋改组,奉母来此,逸于白石,涧有碧潭方石,类子陵钓薹,效而渔焉。刊诗句于钓台东面,题寝母于豫山西⊠,追明时有乡⊠公峻公、清有库官见阳公、庠彦惠生公,尔时,字迹尚明。迄今又久,字迹模糊,裔孙光政等洗刷、补点画再新,庶幾流传奕世,以便君子游焉。
大清道光廿年庚子裔孙定林、光发、光耀、光节……仝修,临宙书,政国文。
█ 其三
石刻上的一首《西江月》
佛盖山齊雲漢,碧泫水遶钓䑓
登瀛亭上若蓬莱,擺脫塵埃世界
喜把江山寄意,不将名利縈懷
扁舟一葉往還来,長伴白雲自在
西江月
█ 其四
《右句表》
祖(諱)興清公二诗一词之⊠⊠⊠⊠故不⊠⊠传而贻笑
功成致仕不为名,休养元元培後人
事母终年修子职,效陵垂钓乐长春
身栖白石邀明月,果谓⊠山⊠⊠⊠
王母蟠桃已结子,不知今度转洪钧
大清道光廿年庚子 裔孙 光政题
从石刻的内容分析,王兴清应是留下了2首诗1首词,但这次我们只发现了王兴清写的1首诗和1首词,另一首诗是他的后裔写的。从村民提供的族谱记载,王兴清写的另一首诗及序文如下:
又见石山有小石如果大,吟成八句:
此山特以果为名,培植生荪遗后人。
荆棘尽交方寸地,芬芳共秀一枝春。
自华至实函斯活,由正而元本此仁。
王母蟠桃曾结子,不知几度转洪钧。
有慈母,年登八十岁,营寝此地,因名以果。夫果之义大矣,正固之理藏于归根覆命之时,发云生仁见于阴剥阳覆之日。此《易》所谓“硕果不食”者也。元亨利贞,循环元端。后之君子体此义,则果育行其德,木讷而近乎仁。发之春花,结之为秋实,其本不息,其苗不穷,岂穷云乎。域因诗之,明其义。
下次有机会再去上白石村,我可要好好地去探个究竟,看这首诗究竟刻在何处?
█ 解密石刻背后的故事
石刻上的字迹历经风雨侵蚀,有的已模糊难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但即便如此,那些残存的文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逐字研读。 细读之下,一段尘封的历史缓缓展开。原来,宋代宝祐年间,湖南与广西一带的苗民、瑶民叛乱(注:南宋时,全州属湖广荆楚南路),朝廷派军清剿,王兴清是这次南征队伍中的一名将领。叛乱平定,完成南征使命后,王兴清作为戍边将士之一,便携母定居于此。(王氏族谱记载,王兴清祖籍山西上党)
上白石村地处山川河口,溯山川河而上,就进入了古代少数民族居住的越城岭山区。上白石村正处在山区少数民族和平原汉民族生活区的交接部。王兴清等戍边将士平定叛乱后在此定居,对该地区的社会持续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王兴清虽是一位武将,但骨子里却有一种向往隐居求志的文人风骨。他被这里如严子陵钓台般的景致所吸引,不仅在此垂钓,还将诗句刻于石上,为母亲在豫山西麓选定安息之所。时光流转,明代的乡绅、清代的官员都曾见过这些清晰的字迹,而到了如今,又经其裔孙修复,才得以让我们有机会一窥当年风采。
█ 上白石村宋代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献价值
这些摩崖石刻是研究宋代政治、军事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如文中王兴清 “奉旨南征川猫” 的记载,为我们呈现了南宋时期朝廷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军事行动,能让我们探究当时的边疆局势、民族关系以及军事策略 。石刻中关于王兴清及其家族迁居、定居的描述,可作为研究宋代人口迁移、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同时,石刻上的纪年、人物官职等信息,能与官方文献相互印证、补充,修正或丰富历史研究的细节,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
二、文学艺术价值
这些摩崖石刻诗词的发现,不仅补充了宋代山水词的地域性样本,更以石壁为载体实现了"文字—自然—心灵"的三重永恒,堪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共生。尤其是这首《西江月》。
佛盖山齊雲漢,碧泫水遶钓䑓。登瀛亭上若蓬莱,擺脫塵埃世界。
喜把江山寄意,不将名利縈懷。扁舟一葉往還来,長伴白雲自在。
这首《西江月》意境优美,仿佛是一幅超然物外的山水画卷,展现出作者追求心灵自由、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态度。词中描绘了佛盖山高耸入云、碧泫水环绕钓矶,登瀛亭宛如蓬莱仙境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高远、超凡脱俗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这首词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喜把江山寄意,不将名利萦怀”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不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境。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这首《西江月》语言质朴自然。整首词语言简洁明了,不事雕琢,以质朴的文字描绘出美丽的景色和真实的情感,具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扁舟一叶往还来,长伴白云自在”,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在的画面,韵味十足。
三、书法艺术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摩崖石刻上的字体风格多样,文中提到的行书体 “魁” 字、隶书体 “福” 字,以及诗词的古朴笔画,展现了宋代书法的艺术风貌。不同的字体体现出书写者的技艺水平和审美取向,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流派特点,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实物样本。石刻的布局、章法也颇具讲究,文字与山石的天然形态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观念,对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精神价值
这些摩崖诗词,不仅是王兴清个人心境的写照,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武将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这些摩崖诗词蕴含着宋代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王兴清在石刻诗词中表达的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孝亲敬老等思想,是宋代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从诗词及相关文字可知,作者王兴清经历南征凯旋后,选择急流勇退,远离功名利禄,以侍奉母亲、隐居山水为乐。当时南宋朝廷内忧外患,政治局势复杂,王兴清通过诗词表达了对严子陵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推崇,以及自身追求宁静、自在生活的心境。他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和人生态度镌刻于石上,既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希望借此影响后人,传承家族的精神与价值观。
王兴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孝亲敬老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五、地域文化价值
对于广西全州县才湾镇上白石村而言,这些宋代摩崖石刻是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将地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赋予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对石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地古代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经济活动等方面,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它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六、旅游价值
上白石村的摩崖石刻作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若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可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游客,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此次上白石村之行,不仅让我们发现了珍贵的宋代摩崖石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诗词,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照亮了我们探寻历史的道路,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畏。愿这份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文/图:马震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