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沿地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河池市东部,隶属河池市管辖。是一个“八山”有余、不足“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县境东北靠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南与宜州市相邻,西北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南与柳城县接壤。 罗城地处中国岭南,桂西北九万大山南麓,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北近桂林,南靠柳州,交通十分便利。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区(点)有棉花天坑(4A)、石围古村、大勒洞古寨、于成龙古道、仫佬族博物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成龙湖公园、青明山庄园、剑江风光、才龙瀑布、天门山、睡美人、武阳江风景区、水上相思林、米椎林度假村和宝坛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广西#
历史沿革
秦属桂林郡。
罗城县 汉至南朝齐皆为潭中县地,南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析潭中县地置黄水县,为建县之始,属黄水郡(县治在今黄金镇一带)。
隋开皇年间,黄水郡废,黄水县直隶东宁州。开皇十一年(591年),于今东门镇一带增置临牂县,属东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两县改隶融州。大业二年(606年),废黄水、临牂二县,并入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境之义熙县。次年改州为郡,义熙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临牂、黄水两县,并于今东门镇一带新置安修县,俱属融州。贞观十三年(639年)撤安修县并入临牂县,龙朔二年(662年)黄水、临牂两县合并置武阳县。
注:隶融州,治今黄金镇一带。天宝元年(742年),武阳县改隶融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隶融州。
五代因之。
宋开宝五年(972年)析武阳、融水等县地置罗城县,始得县名,属融州。传说因四周群峰环绕,罗列如城而得名;又传因县城建于先之罗义村,遂定名罗城。熙宁七年(1074年),罗城、武阳两县俱废,并入融水县。崇宁元年(1102年)置武阳寨、罗城堡。翌年,废罗城堡置乐善州(罗善寨)。旋废,仍属融水县。
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割融水县地复置罗城县。
属融州。十年(1377年)五月,改属柳州府。注:关于武阳县建置时间,据查史料有三说:一为《新唐书》所言,天宝初置;二为清道光二十四年万文芳《罗城县志》所言,唐明皇时(712—756年)置;三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为龙朔二年(662年)置。以上三说,一、三说均有后人认同。其中,从一说者多见于清朝时期志乘;从三说者多系今人今著。
清朝,依旧隶属柳州府。清咸丰七年(1857年),大成国起义军攻占罗城,改县名为朝阳县。十一年(1861年)清军占罗城,复名罗城县。
中华民国时期,罗城县分别隶属:民国二年(1913年)6月,属柳江道;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年)属宜山民团区;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柳州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属柳州行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年)4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又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次年7月改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天河县 汉至隋朝均无建制。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设置天河县,县治在下里乡里胜村旧县屯(现为四把镇里胜村旧县屯)。县名据说是因下里乡蓝靛村后山有一瀑布,每逢雨季即有瀑布自山间飞流直下,形状十分壮观,宛如银河从天而降;又因旧县的背面是北凌山,山顶上有小河,俗称天河。天河初属为粤州,乾封年间(666—668年)改属宜山(现宜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隶龙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隶宜山(现宜州)。此外,唐朝还于今天河镇西北置思农羁縻州,下辖武郎、武容、武全3个羁縻县。
五代因之。
北宋初仍属宜州。大观元年(1107年)改属融州。靖康元年(1126年)改属宜山(宜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改属庆远府。北宋初,今县境尚置有乐善羁縻县(一说州),治今宝坛乡四堡。
元初,属庆远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属庆远路。大德元年(1297年)改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属庆远府。洪武二年(1369年)又改隶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次年复隶庆远府。弘治九年(1496年)九月,析天河县十八里地置永安长官司,寻又省废入天河县。
清朝,仍属庆远府(宜州)。承审永顺副长官司。
中华民国时期,天河县分别隶属:民国二年(1913年)6月,属柳江道;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同年,永顺副长官司改土归流并入天河县;十九年(1930年)属宜山民团区;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柳州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属柳州行政监督区;二十五年(1936年)10月改属庆远行政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年)4月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改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解放初期,罗城、天河两县均属庆远专区。1950年,两县改属宜山专区。1952年7月,经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销天河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城县。1956年3月,罗城县改属宜山地区,1958年7月改属柳州专区,1965年5月改属河池专区,l971年改属河池地区。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原罗城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属河池地区管辖,2002年,河池地区撤地设市后,属河池市管辖至今。
行政区划
1950年罗城县分为一(小长安)、二(四把)、三(桥头)、四(龙岸)、五区(三防);天河县分为一(下里)、二(怀群)、三区(乔善)。区以下凡是人民政权力量所及之处,均按原村街建置农会,村属自然屯建立农会小组。1951年夏农会为乡人民政府。
1953年4月23日,政务院批准,撤消天河县,并入罗城县(当地在暂短时间称天罗县,后称罗城县)。全县分10区129乡。11月调整区、乡,原第五区为第六区,第六区改为第五区。全县设9区。即一区(小长安)、二区(四把)、三区(下里)、四区(天河)、五区(怀群)、六区(乔善)、七区(桥头)、八区(黄金)、九区(龙岸),108乡。
1953年11月,再次调整区,乡.广西省人民政府通知:除一、二、七区准备区域自治,批准为一级政权,仍称区人民政府外,其余三、四、五、六、八、九区一律改称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乡调整为108个。
东门乡为县直属乡。
第一区:区人民政府驻地小长安街(先在白帝庙)、辖双蒙、牛(鼻)、小长安、合北、守善、双合、龙屯、永安、德音、章罗、大福、勒俄等12乡。
第二区:区人民政府驻地四把街,辖双寨、大新、四把、石门、冲洞、思平、地门、古耀、平洛、三家、思民、新印、大境、棉花等14乡。
第三区:区公所驻地下里街。辖里胜、里宁、里江、里湖、里乐、思爱、祥川、祥河、祥生、祥泉、祥涧、长洞、麓山、和平等14乡。
第四区:区公所驻地天河街。辖集环、集城、北安、北江、维新、华张、屯相、进新、白任、北华、佳泉、古邦等12乡。
第五区:区公所驻地怀群街。辖大莫、自求、泗岸、剑江、果敢、怀群、加林、镇安、旦兴、兼爱、振新、大安、顶新等13乡。
第六区:区公所驻地乔善街。辖古城、古金、乔本、乔虹、乔新、板团、板阳、板凤、板文、太平等10乡。
第七区:区人民政府驻地桥头街。辖桥头、东勇、弄达、龙山、佑洞、榕木、中石、凤梧、横岸等9乡。
第八区:区公所驻地黄金街。辖黄金、义和、北盛、富镇、四堡、西华、宝坛、拉郎、寨岑、平马等10乡。
第九区:区公所驻地龙岸街、辖龙岸、榕山、龙凤、莲花、高安、物华、北源、太和、龙平、珠江、八联、寺门、三灵等13乡。
1958年3月,撤区并乡。九个区全部裁撤。全县设小长安、三联、东门、桥头、榕木、大福、三家、黄金、寺门、四堡、宝坛、龙岸、物华、四把、下里、集环、祥贝、麓山、石门、天河、白任、华张、乔善、古金、板文、怀群、兼爱、新光等28个大乡。同年8月,新光乡并入三联乡。接着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27个大乡改为27个人民公社。108个小乡改为108个生产大队。
1962年恢复区乡。全县设怀群、乔善、天河、东门、四把、小长安、龙岸、黄金等8个区,及东门、龙岸、天河等3个镇,辖104个乡(小公社)。
1968年,8个区改为8个大公社,105个乡(小公社)改为105个生产大队;撤销东门、龙岸、天河等3个镇,恢复大队建制。1971年,复置东门镇(社级)。全县分8社、1镇、105个大队。
1981年,社、镇体制不变,龙岸公社分设北源管理区,黄金公社分设四堡、宝坛管理区,小长安公社分设民族管理区。东门公社分设三家、桥头管理区,四把公社分设下里、地门管理区。天河公社分设华张管理区,乔善公社分设纳翁管理区,怀群公社分设兼爱管理区,生产大队调整为124个。
东门镇辖蔬菜大队及永宁、永乐、东西三条街道,解放、朝阳两条路。
东门公社辖冲洞、三家、燕塘、勒俄、平洛、德音、凤梧、横岸、东勇、龙山、佑洞、大福、大境、古耀、章罗、永安、中石、桥头、弄达、榕木等20个大队。
小长安公社辖小长安、罗东、龙屯、守善、牛鼻、下梧、双蒙、合北、双合、归安、民族、立新等12个农业大队,另有一个渔业大队。
龙岸公社辖北源、物华、天宝、龙岸、龙平、珠江、太和、莲花、高安、龙凤、榕山、八联、三灵等13个大队。
黄金公社辖寺门、北盛、义和、友洞、四堡、宝坛、庄洞、寨岑、五弟、平马、黄金、富镇、拉郎、西华等14个大队。
四把公社辖新印、思平、思爱、思民、里宁、里胜、里江、里乐、马安、长春、四把、石门、龙马、地门、集环、大新、双寨、大山、棉花等19个大队。天河公社辖古邦、白任、华张、吊水、维新、北江、北安、佳泉、进新、屯相、北华、金城、集城、上朝等14个大队。
乔善公社辖乔善、古金、大城、古城、板团、纳翁、民族、乔本、岩口、板阳、洞敏、肯才等12个大队。
怀群公社辖果敢、东安、剑江、自求、旦兴、耕尧、振新、怀群、地龙、顶新、泗岸、加宛、伦洞、虾洞、镇安、甘逢、兼爱、庆安、大竹等19个大队。
1984年,东门镇体制不变,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
1985年东门乡分为东门、桥头两乡,乔善乡分为乔善、纳翁两乡。黄金乡分为黄金、宝坛两乡,怀群乡分为怀群、兼爱两乡。东门镇增设东西、永宁、永乐3个街民委员会。全县辖1镇12乡、127个村(街)居民委员会,村辖1645个自然屯,及2705个居民小组。
1986年,全县辖13个乡(镇),即:东门镇、东门乡、龙岸乡、黄金乡、宝坛乡、小长安乡、桥头乡、四把乡、天河乡、乔善乡、纳翁乡、怀群乡、兼爱乡。下辖125个村公所,2660个村民小组。
1987年7月,四把乡划出部分区域,增设下里乡,新增设的下里乡辖“五里”:里胜、里宁、里江、里乐、里湖(今马安)和长春6个村,总人口12000余人。
1991年9月,自治县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1991〕69号文件及河池地区行政公署河行函(1991) 25号文件,将东门乡与东门镇合并为东门镇,辖原东门乡和东门镇的行政区域。
1991年底全县辖1镇,13乡;140个村公所;1394个村民委员会;2713个村民小组。
1992年11月,撤销龙岸乡、天河乡,设立龙岸镇、天河镇。
1993年12月,撤销黄金乡、四把乡、小长安乡、怀群乡、桥头乡,设立黄金镇、四把镇、小长安镇、怀群镇、桥头镇。全县下辖8镇5乡,村公所、村民小组个数不变。
1995年,撤销村公所,设村民委员会。年底,全县下辖8镇5乡,138个村民委员会,2721个村民小组。
2002年,撤销部分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年底,全县下辖8镇5乡,16个社区,125个村民委员会, 2719个村民小组。
2003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辖8个镇、5个乡:东门镇、龙岸镇、黄金镇、小长安镇、桥头镇、四把镇、天河镇、怀群镇、宝坛乡、下里乡、乔善乡、纳翁乡、兼爱乡。
2005年7月,撤销桥头镇,整建制并入东门镇,组成新的东门镇,撤销下里乡,整建制并入四把镇,组成新的四把镇。撤销桥头镇、下里乡后,全县行政区划由原所辖的13个乡(镇)(8镇5乡)调整为11个乡(镇) (7镇4乡)。下辖125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2719个村民小组。
2010年全县共辖7个镇、4个乡,16个社区、125个行政村,1688个自然屯,2006年末总人口36.56万人,境内有汉、壮、仫佬、瑶、苗、侗、毛南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71.5%左右,全国80%以上的仫佬族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
2015年,全县辖7个镇4个乡,即东门镇、小长安镇、黄金镇、龙岸镇、四把镇、天河镇、怀群镇、乔善乡、宝坛乡、纳翁乡、兼爱乡,下辖125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2719个村民小组。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为东门镇朝阳路169号。
2023年末,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辖7个镇、4个乡:东门镇、龙岸镇、黄金镇、小长安镇、四把镇、天河镇、怀群镇、宝坛乡、乔善乡、纳翁乡、兼爱乡。
目前全县辖区7个镇4个乡,下辖125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2719个村民小组。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为东门镇朝阳路169号。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