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为成都市辖县级市,位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东与新津、彭山两区县毗邻,南连眉山市东坡区、蒲江县和名山区,西与雅安市雨城区和芦山县接壤,北以大邑县为界。邛崃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中国白酒原酒之乡、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十大发展特色县、国家商品油料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村创业典型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2022年,邛崃市获评2021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获批新一轮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连续3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邛崃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文物上起春秋战国,下至近现代,计有上点文物14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它是先民开发邛崃的足迹,它展示着邛崃的历史文明。另外,鹤林寺、竹溪湖、九里泮、文君井以及山奇、石怪、水美、林幽的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均以其独特的神韵与风姿吸引着远近游人。#四川#
历史沿革
邛崃建城设县的历史,至今约有二千三百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派张仪和司马错率兵灭蜀。更元十四年,又派张仪筑临邛城(一说是蜀国首脑张若所筑)。“城周围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华阳国志·蜀志》)观楼和射栏都是军事设施。
秦灭六国以后,在今邛崃县境内建置临邛县(治所在今邛崃县临邛镇)和蒲阳县(治所在今邛崃县牟礼乡永丰村)。
西汉时期,撤销蒲阳县,只存临邛县,归蜀郡管辖。
王莽新朝建立(公元9一23年),将临邛改为监邛(治所同前),归导江郡(即蜀郡)管辖。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公孙述任导江卒正(即蜀郡首脑),治所设在今邛崃县临邛镇。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割据蜀郡十二年。临邛归其统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公孙述败亡后,蜀郡始正式纳入东汉版图。临邛县治所同前,仍归蜀郡管辖。
三国时期,临邛县名及治所同东汉,仍归蜀郡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至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临邛县名及治所同前,归蜀郡管辖(只是晋武帝太康十年即公元289年曾改蜀郡为成都国,后仍为蜀郡)。从永嘉六年起,临邛县名不变,但已将治所迁到今崇庆县三江镇和江源乡一带,成为侨县,归汉原郡管辖。这是因为,当时赛族首领李雄占据成都建立了对抗西晋王朝的政权,曰“成”(其后李寿称帝改为“汉”,通称“成(汉)”),由于战火弥漫,局势混乱,加以南方僚人又大量涌入蜀境,临邛受到威胁,被迫迁离故土。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汉)”政权结束,临邛县名同前,但治所仍在今崇庆县境内,归晋原郡(原汉原郡改建)管辖。南朝刘宋时期,临邛县名、治所及归属关系不变,仍为侨县。
南朝萧齐时期,临邛县名、治所如旧,仍为侨县,归晋康郡(由晋原郡改建)管辖。
南朝萧梁时期,益州剌史武陵王萧纪于蒲水口(今邛崃县回龙乡境内)立栅为城,以备生僚,名蒲口顿。萧纪又就该地置邛州,下设依政县(州、县治所均在此。址在今邛崃县牟礼乡永丰村)。
北朝西魏于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始平定蜀境。平蜀后,邛州名称不变,但辖境扩大,州辖四郡,郡又辖县,条列如下:
蒲阳郡,辖依政县(州、郡治所均在此);
临邛郡,辖临邛县(郡、县治所均在今临邛镇);
蒲原郡,辖广定县(郡、县治所均在今蒲江县鹤山镇)、临溪县(治所在今蒲江县西崃乡);
蒙山郡,辖始阳县(郡、县治所经专家初步考察,在今雅安多营乡)、蒙山县(治所在今名山县蒙阳镇)。
临邛县从“成(汉)”时期开始的侨居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历经二百四十年。
北朝北周时期,邛州名称及所辖郡、县与西魏完全相同。
隋朝建立之初,邛州建置与北周相同。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邛州所辖的四郡,邛州名称不变,下辖依政(州的治所)、临邛、蒲江(治所在今蒲江县鹤山镇)、临溪四县。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严道县(郡的治所,经专家初步定为今雅安多营乡一带)、名山县(即今名山县)、芦山县(治所在今芦山县芦阳镇)、依政县、临邛县(即今邛崃县)、临溪县、蒲江县、沈黎县(治所在今汉源唐家乡)、汉源县(即今汉源县)、火井县(治所在今邛崃县火井镇)。火井县,因其境内有火井(天然气井)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将临邛郡改置雅州。同年不久,又恢复邛州,辖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安仁(治所在今大邑县安仁镇)、大邑七县。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邛州改为临邛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临邛郡为邛州,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始将邛州治所从依政县移至今邛崃县临邛镇。
五代时期,今四川地区先后为前蜀、后唐和后蜀所统治。在此三个时期中,邛州名称不变,仍辖唐时邛州所辖的七个县。
北宋时期,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初归西川路管辖,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起,归川陕路管辖,其后曾一度归剑南西道管辖,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归剑南道管辖,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归益州路管辖,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归成都府路管辖。先后辖七县一监:临邛县(邛州临邛郡治所)、依政县、安仁县、大邑县、蒲江县、临溪县(此县于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降为镇,纳入临邛县)、火井县、惠民监(在今蒲江县境内,主管矿冶、铸钱、牧马和盐产,兼管民事,形成政区,与县同级)。
南宋时期,邛州临邛郡名称仍旧,辖六县(即北宋时所辖七县除去临溪县)。惠民监于南宋初撤销,三十二年后复置惠民监。
元朝时期,仍称邛州,归成都路管辖。先后辖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火井六县,归嘉定府路管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撤销临邛、依政、蒲江三县并入邛州(治所在今临邛镇),又将安仁、火井二县并入大邑县。此时,邛州只辖大邑县。据查,撤销火井县,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已经减少。
明朝建立,今四川地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以后始纳入版图。初邛州名称不变,归四川布政司管辖。洪武九年,邛州降为邛县,归嘉定州管辖。宪宗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升为州,辖大邑、蒲江两县。
清朝建立,邛州名称不变。从嘉庆初年起,归建昌道管辖(光绪三十四年,建昌道改为上川南道,或统称建昌上川南道),仍辖蒲江、大邑两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邛州名称如旧,直属于省府。民国二年,改邛州为邛崃县,下不辖县,归上川南道管辖。民国十七年,废道建制,直属于省府。民国二年,在高场(今火井镇)设县佐(亦称火井漕分知事),民国二十四年裁撤。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政府将四川划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邛崃属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0年将四川省划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行署区下辖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眉山专区管辖。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建制。1953年3月16日,邛崃、新津、蒲江三县划入温江专区。1959年2月15日,蒲江县与邛崃县合并,名邛崃蒲江县。同年3月,蒲江县改为蒲江镇,更名邛崃县。1962年11月1日,恢复两县建制。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合并,邛崃县归成都市管辖。1994年6月6日,撤销邛崃县,改设邛崃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临邛镇。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16日,将原城厢镇改为区,农村划为5个区,设47乡。第一区区所设固驿,辖新安、东安、固驿、东岳、回龙、观音、大通、宝林;第二区区所设羊安,辖冉义、永丰、高埂、牟礼、傅庵、羊安、泉水、太平、人和;第三区区所设桑园,辖君平、桑园、拱辰、石坡、三坝、西禅、大兴、安顺、中兴;第四区区所设火井,辖西和、白鹤、水口、火井、三和、孔明、何家、高兴、马湖、油榨;第五区区所设平落,辖大碑、下坝、天台、龙安、平落、夹关、临济、石头、太和、卧龙、道佐。
1950年10月,全县划分为9个区,城关区改称第一区,设47乡。第一区区所设文君井公园内,辖4个街公所。第二区区所设固驿,辖东安、东岳、太平、新安、宝林、固驿。第三区区所设牟礼,辖永丰、观音、高埂、牟礼、回龙。第四区区所设羊安,辖人和、泉水、羊安、傅庵、冉义。第五区区所设桑园,辖拱辰、西禅、桑园、君平、白鹤、西和。第六区区所设大兴,辖中兴、三坝、马湖、大兴、安顺、水口、石坡。第七区区所设平落,辖大碑、下坝、大通、卧龙、石头、平落、孔明。第八区区所设夹关,辖道佐、龙安、天台、临济、夹关、太和。第九区区所设火井,辖高兴、火井、油榨、三和、何家。
1953年6月,全县改为9区、2镇、4街、55乡。除第一、四、八区不变外,第二区增设固驿镇、广岩乡(宝林分出);第三区增设五星乡(回龙分出)、和平乡(永丰分出);第五区增设建设乡(西禅分出);第六区增设冉河乡(水口分出)、龙凤乡(大兴分出);第七区增设平落镇;第九区增设新民乡(火井分出)、胜利乡(油榨分出)。
1954年7月,撤销原三、八两个区和五星、和平、广岩、建设、龙凤、胜利6个乡,全县调整为7区、2镇、4街、49个乡。第一区区所设今南街幸福院,4街不变。第二区区所设固驿,辖固驿镇、固驿乡、高埂、观音、太平、东安、东岳、新安、宝林、大通。第三区区所设火井,辖三和、新民、油榨、火井、高兴、夹关、太和、天台、何家。第四区区所设羊安,辖冉义、羊安、人和、傅庵、泉水、牟礼、永丰、回龙。第五区区所设桑园,辖君平、西禅、西和、白鹤、拱辰、桑园。第六区区所设水口,辖三坝、安顺、水口、冉河、马湖、中兴、大兴、石坡。第七区区所设平落,辖平落镇、平落乡、卧龙、孔明、大碑、下坝、龙安、道佐、临济、石头。
1956年12月,全县调整为2区(原三、六区)、3镇、37乡。原二、四、五七区撤区后,由县委派出工作组,第一区改为城关镇(撤区所和4个街公所)。固驿工作组驻固驿,辖固驿镇、固驿乡(合新安)、太平(合高埂)、大东(大通、东安合)、东岳、宝林、观音。第三区区所设火井,辖火井、油榨、高何(高兴、何家合)、三和、新民、天台。羊安工作组驻羊安,辖羊安(合人和)、泉水、红光(牟礼、永丰合)、回龙、冉义(合傅庵)。桑园工作组驻桑园,辖西禅、西和、白鹤、拱辰、桑园(合君平)。第六区区所设水口,辖光明(安顺、三坝合)、水口(合冉河)、石坡、大兴、马湖(中兴撤,由石坡、大兴分辖)。平落工作组驻平落,辖平落镇、平落乡(合大碑)、石头(合临济)、太和、道佐、夹关(合龙安)、孔明(合卧龙)、下坝。
1958年9月,以乡为基础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全县计有1镇(城关镇)、32个公社:羊安、泉水、红光、回龙、冉义、太平、固驿、宝林、大兴、水口、马湖、石坡、光明、西河、火井、油榨、高何、三和、天台、新民、孔明、下坝、平落、石头、道佐、夹关、太和、桑园、战斗(观音改)、前进(东岳改)、西江(西禅改)、双江(大东、白鹤、拱辰合并)。
1959年邛崃、蒲江合县,羊安与泉水合;回龙与战斗合;大兴改名大同。加上原蒲江的东北、西南、中兴、团结、复兴、霖雨、西崃、大兴、成佳、寿安,共40个公社。
1961年,全县划为8个地区、2镇、56个公社。撤销原双江公社分别建立东安、南河、白鹤、拱辰、双江(只辖渔唱大队及城关一、三、四农场)5个公社。太平地区,辖羊安、泉水、红光、回龙、冉义、战斗、太平、固驿、前进;双江地区,辖东安、南河、白鹤、拱辰、双江、宝林、桑园、君平;团结地区,辖孔明、团结、甘溪、成佳、大兴、复兴;蒲江地区,辖东北、中兴、西南、霖雨、西崃;寿安地区,辖红星、青龙、友爱、五星、和平、长丘、寿安;平落地区,辖下坝、平落、石头、临济、道佐、夹关、太和;火井地区,辖火井、油榨、高何、三和、天台、新民、水口;石坡地区,辖大同、安顺、三坝、西江、西河、马湖、石坡。两镇:城关镇、蒲江镇。
1962年10月,原蒲江地区划出复置蒲江县。邛崃县此时设3镇、42个公社;城关镇、固驿镇、平落镇;羊安、泉水、红光、回龙、冉义、傅庵、固驿、前进、太平、战斗、新安、东安、南河、白鹤、拱辰、双江、宝林、桑园、君平、卧龙、孔明、下坝、平落、石头、临济、夹关、道佐、太和、火井、油榨、高何、三和、新民、天台、水口、石坡、大同、安顺、三坝、西江、西河、马湖。
1965年2月19日,安顺、三坝两个公社划归大邑,全县为3镇、40公社。
1965年5月,双江公社划归东安公社,全县共39个公社。
1979年全县划分为两区3镇、40个公社。两区:夹关区,区所设夹关,辖道佐、夹关、太和、天台;火井区,区所设火井,辖火井、油榨、高何、三和、新民、水口。3镇:城关镇、固驿镇、平落镇。40个公社:由原有的39个公社加上丘陵区新建的桂山公社(由红光、回龙分出)。
1980年秋,进行社改乡的试点,首先将前进、桑园、君平、平落、新民5个公社的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1981年底全县实行社改乡,两区、3镇不变。全县共40个乡、483个村、3576个村民小组。1980年地名普查时又更改了7个乡镇的名称;城关镇改为临邛镇,太平乡改为高埂乡,君平乡改为南君平乡,西江乡改为茶园乡,三和乡改为银杏乡,新民乡改为南宝乡,红光乡改为牟礼乡。
1983年,西河乡更名为西桥乡。
1992年11月,撤销桂山、拱辰、白鹤、付庵、冉义、新安、高埂、前进、南河、西桥、高何、石坡、回龙13个乡,新设冉义、回龙、高埂、前进、高何、石坡6镇,全县所辖区域由9镇31乡调整为15镇18乡。
1993年3月,平落镇更名平乐镇。
1994年6月6日,邛崃撤县设市,镇乡设置不变。
1997年11月,撤销临济乡设置临济镇。
1998年6月,撤销卧龙乡设置卧龙镇。
1999年9月,撤销泉水乡设置泉水镇。
2001年6月,撤销天台乡设置天台山镇,11月撤销宝林乡设置宝林镇。
2002年8月,撤销战斗乡设置兴贤镇。
2004年9月,撤销泉水、兴贤、石坡3镇及下坝、南君平、马湖、银杏、太和、石头6乡。扩大9个镇乡的行政区域:将原泉水镇并入羊安镇,下坝乡并入平乐镇,兴贤镇并入牟礼镇,南君平乡并入桑园镇,马湖乡并入水口镇,银杏乡并入火井镇,太和乡并入天台山镇,石头乡并入临济镇,石坡镇并入大同乡。调整后全市辖18镇6乡,分别为:临邛镇、宝林镇、桑园镇、固驿镇、前进镇、高埂镇、羊安镇、冉义镇、牟礼镇、回龙镇、平乐镇、卧龙镇、夹关镇、临济镇、天台山镇、火井镇、高何镇、水口镇、茶园乡、孔明乡、道佐乡、南宝乡、油榨乡、大同乡。
2005年全市辖18镇6乡,临邛镇为市人民政府驻地,东路有前进镇、宝林镇、固驿镇、高埂镇、羊安镇、冉义镇、牟礼镇、回龙镇,南路有卧龙镇、孔明乡、平乐镇、临济镇、道佐乡、夹关镇、天台山镇,西路有水口镇、大同乡、油榨乡、火井镇、高何镇、南宝乡,北路有桑园镇、茶园乡。
2015年10月中旬,邛崃市撤销油榨乡、南宝乡,设立南宝山镇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准;调整临邛街道、设立文君街道事项获得成都市政府批准。
2019年,撤销宝林镇和前进镇,划归文君街道、临邛街道。撤销水口镇、大同乡和茶园乡,设立大同镇。将原茶园乡和原大同乡干塘村、陈院村、古坪村、会龙村、建中村划归桑园镇。撤销固驿镇、牟礼镇、羊安镇、回龙镇、高埂镇和冉义镇,设立固驿街道、羊安街道和高埂街道。撤销卧龙镇、孔明乡,设立孔明街道。撤销高何镇,划归天台山镇;将天台山镇紫荆村、杨田村、土溪村、天井村、冯坝村划归夹关镇。撤销道佐乡,划归临济镇;将临济镇青华社区、郑航村、包塘村划归平乐镇。将南宝山镇茶板村、金甲村、常乐村、大葫村划归火井镇。
2024年邛崃市辖6个街道、8个镇:文君街道、临邛街道、固驿街道、羊安街道、高埂街道、孔明街道、桑园镇、平乐镇、夹关镇、火井镇、临济镇、天台山镇、南宝山镇、大同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