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四座镌刻在岩壁上的艺术宝库,藏着千年时光里的信仰之光与匠人智慧。四大石窟里,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因在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和关联性,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两个石窟我都实地去过,其中云冈石窟更是前后去过两次,未有丝毫厌倦,感受也更为深刻。我发现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堪比“神仙打架”,毫无疑问的是,两者都是所在城市的王牌景点、必去景点。只要在当地旅行,去了,绝不会后悔。如果非要从普通游客角度出发比较,我认为云冈石窟的综合体验要更胜一筹。
先概括一下之前去的洛阳龙门石窟
其实云冈和龙门出自同一政权,龙门石窟是北魏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凿,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宋等朝代,营造长达400余年。造像风格由胡向汉,风格迥异;从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风格(如宾阳洞的佛像),到唐代时期的丰满圆润,雍容华贵(如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相对之前的石窟而言,技艺明显成熟,属于汉化美学巅峰造像。并且龙门石窟的选址更为考究,位于伊水两岸的香山与龙门山之间,“两山夹一河” 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天然的峡谷景观。山水相依,为石窟增添了灵动之美。
可惜的是,龙门石窟遭遇的破坏实在太严重,除了标志性的卢舍那大佛,其他可以给游客参观的石窟造像并不多,有窟无像,有像无头,比比皆是;并且都有栏杆阻隔,无法进入窟内沉浸式参观。而且龙门石窟的地形高低错落,台阶楼梯多,非游览旺季也常常拥挤不堪,影响游玩体验。如果是旺季去龙门,那真的只能数人头了。
不过龙门石窟有个杀手锏(四大石窟里其他三个没有),那就是龙门的夜景。走到流光溢彩的伊水河对岸,华灯初上时一盏盏太阳能灯渐次点亮每个洞窟,如无数繁星斗然降落人间。目睹此景,恍惚之间好似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龙门,当时又名神都的洛阳。
再说大同的云冈石窟
由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后开凿,公元460年到公元524年期间历时约60多年,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处由皇室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具体按时间来分有三类石窟:早期的昙曜五窟、中期的皇家大窟,晚期的民间补刻(主要看早期和中期)。早期石窟空间巨大,佛像高耸,但基本没有颜色;中期石窟,以在洞穴内精雕细琢为主,色彩缤纷,富丽堂皇。
云冈石窟的造像是“胡汉融合”的活教材,既有草原民族的粗犷,又有中原文化的细腻。早期受犍陀罗风格影响(融合希腊与印度的佛教雕刻艺术),佛像高鼻深目大耳垂肩,异域风格明显,比如昙曜五窟;中期在保留部分外来风格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元素,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了琳琅满目的线条与雕饰;晚期佛像风格趋于简单化、中国化,接近南朝艺术风格。
对比后来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工艺属于粗犷大气,但又富有想象力。当时云冈的工匠们将世界各地的雕刻艺术精华融汇结合,使得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融汇与创新的方法论为后世不断沿用,甚至反向影响了早于其开凿的敦煌石窟。
云冈虽也历经风雨,但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大部分洞窟和造像较为完整,尤其是中期石窟游人可以自由进入洞窟欣赏。这里的游客相比龙门少一些,景区内以平地为主,步行舒适,买个景交车票甚至不用走太多路,体验非常好。
云冈石窟的代表性石窟(参观重点)
第3窟
开凿面积近似于7个羽毛球场,站进后室像走进空旷厂房,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石窟。根据考古研究,这里原来设计应为大型塔庙窟,但遗憾的是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
第6窟
第5窟与第6窟为一组双窟,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第5窟因修缮暂停开放,里面有云冈石窟最高大的佛像。
第6窟是云岗故事最丰富的“第一伟窟”,中心塔柱窟,内饰雕塑被称云冈之最。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间可以看见骑乘孔雀、狮子、虎、长尾鸟等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偌大的空间内,竟然找不到一处留白,共同组成了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
第9-13窟
俗称五华洞,中期石窟代表作,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是云冈最富丽堂皇、色彩最绚烂的一组洞窟。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因此汉风转浓,开始出现中国化、民族化的特色。其中12号窟为充满韵律的音乐窟,是云冈精华中的精华。
第16-20号窟
俗称昙曜五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对应北魏最初的五位皇帝,是云冈气魄最宏大的窟群,这里呈现的是云冈石窟早期的造像风格。
其中16窟是云冈石窟中出现最早的褒衣博带式佛像,是云冈石窟基于本土审美的发明,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汉化的开始。
20窟是云冈石窟的标志,因前壁坍塌成为露天造像,高13.7米。作为五万多尊佛像的代表,他不辞辛苦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在云冈的地位相当于卢舍那之于龙门石窟。
总结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先游览云冈石窟,再是龙门石窟,因为两者本来在时间上就有前后承接关系。两者都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石窟,从中能一窥佛教造像在中国的演变史、汉化史,从一个里程碑到另一个里程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