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80%的文旅项目败在没有产品——文旅“躺在资源上赚钱”的时代不灵了。先别着急反驳,听完再看文旅是嘴硬还是命硬。
文旅项目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严重)我们当前大部分项目没有原创的旅游产品或者都是非常初级的旅游产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尽管我们旅游发展经历了资源为王、渠道为王、内容为王、IP为王的四大阶段,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项目是躺在资源上赚钱而非通过产品价值创收。
原因是什么!(找原因)
本质上,一方面文旅产业长期陷入“资源资本化”的惯性思维,说人话就是,圈占顶级自然资源,发展“门票+交通”的初级盈利模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多数项目将“资源”等同于“产品”,开发逻辑错位,文化符号浅表化运用。
文旅产业的核心矛盾,本质上是“产品”与“运营”的辩证关系。产品是“灵魂”,文化思想是附在产品上的,是“灵魂”的“灵魂”,而运营是“躯壳”,如果运营强,产品弱,花再多的流量费都难搞起来。像大家看到的一些被流量包装起来的“网红”项目,短视频营销铺天盖地,网红打卡人潮涌动,主题活动层出不穷。然而,当流量红利退潮后,游客的复购率、口碑传播率和消费转化率都不高。事实证明,缺乏文化深度与体验价值的产品,终将沦为一场华丽的泡沫。
古镇,清一色的青砖黛瓦…
不夜城,大红灯笼挂高高…
景区,标配的玻璃栈道…
博物馆,千篇一律的文创雪糕…
“复制粘贴”式开发,使全国80%以上的文旅项目陷入同质化竞争,最终被迫卷入价格战,形成“资源消耗-收入下降-品质降低”的恶性循环。
那怎么破局?(给出路)
一、赚钱逻辑要变!
文旅过去能够赚钱,是因为资源丰富,分蛋糕的人少,(资源)供大于求。现在的状况是,文旅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万物万业皆可文旅,大家都挤进去了,没有自己的原创产品,文化解码能力缺失,科技应用浮于表面,用户思维尚未建立,(产品)供给不足供需关系极度失衡,钱就难赚了。
二、好产品是什么,服务人民群众!
旅游产品的根本目标是,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可以是健康、放松、疗愈、社交、共创、成长等等。换位思考扪心自问一下:你作为消费者会买你自己的产品吗?你的产品能提供价值吗?又或者能提供情绪价值吗?
如果文旅产品是活着的,一定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他也符合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法则,在“Z世代”主导的新消费时代,文旅产业正经历着“适者生存”的残酷筛选。文旅的文化DNA的独特性决定文旅项目“物种”能否在文旅生态位中的活性,这就意味着文旅产品的文化基因,才是抵抗时间侵蚀的终极壁垒。
三、破局密码!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唐风市井生活”重构消费场景,70名真人NPC核心演员500多个智能NPC演绎《长安十二时辰》剧情,引导换装、参与探案、触发消费任务、品尝唐式点心等,实现日均游客超7000人次。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通过“王婆说媒”、三打祝家庄、醉打蒋门神等经典IP,单日覆盖时长从早8点至晚10点日常200多场沉浸式互动,将宋文化转化为社交体验,80元门票可连续3天入园,节目单比命长,带动景区收入逆势增长。这就是方向。
四、结论暴击!
1.有资源≠有产品,视角不变,吃不上饭。
2.文旅产品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的深度对话。
3.游客买的不是门票,而是值得铭记的时光;资源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被重新诠释的无限可能。
4.只有走出资源依赖,才能迎来产品觉醒,能为消费者解决什么问题才是关键,消费者本身就是生产者。
5.文旅产业需要从“资源占有”转向“内容创造”,从“规模扩张”转向“精量开发”,从“短期爆红”转向“长效运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