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镇石港 品千年韵味
一一探访南通千年古镇石港,触摸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以及遗存
作者 李 戬
在南通,说到古镇,离不开石港。而在石港,怀古思远,应当说老街是一个好去处。
心灵的呼唤,古镇在等你。
千年古镇史,半部在老街。二川门、三搭桥、五隆街、八鲜行、百子堂、千步港、万年台……民国时,西大街云集店铺商号120多家。如今,漫步于短短524米的街巷里弄,透过其间保留至今的28个景点,包括一个中华老字号、两项省级非遗项目、两处文保单位、三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仍能感受到这座“中国传统村落”当年的繁华余韵。
南通千年古镇石港的标签太多了,第一次来,不想走了!!凤凰宝地魅力石港。
当繁华落尽,喧嚣散去,心灵渴望一方净土。古老的青石板路在等你,沉寂的老宅院在等你。时光匆匆,而我们却常常忘记停下。是流水,是古树,是炊烟,唤你回归本真。放下手机,走进古镇,让心找到栖息的方向。
石港:一个连唐太宗都想来的地方!
“石港”这一地名,最早见于五代南唐初。旧《通州志》载:“南唐李昪在狼山设静海都镇制置院,统辖狼山、石港、余庆、蔡港、西寨五寨,石港原名始见于此。”
南北朝初期,海面渐东移,水中露石质小洲,被称为“石渚”,它和胡逗洲、南布洲、东布洲先后淤涨衔接,开始逐渐成陆。此地以煮海熬波、扬帆撒网为业的先民是最早的开发者,也有许多因犯罪被流放或因灾难而流亡的人来到此地以煮盐获利谋生。中唐以后盐业产销逐步进入兴盛期,行盐有商,自古已然。中西部区域的私营盐行商纷至沓来,运盐的船只往来穿梭,数以百计。
运盐船空船船身不稳易侧翻,超高又无法过桥,为稳定船重心、降低船的高度,船夫们就把石头装船压舱,称“压舱石”,船靠港装盐时先卸石后装盐。久而久之,港岸两旁积石如山。
宝应元年(762年)六月廿七,唐代宗李豫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等职。时年秋,刘晏为恢复漕运,乘舟南巡,了解煮盐和漕运情况。传说当船只行至运河支流北一处,见河上百帆竞驶,两岸积石如山;停靠盐船卸石装盐,一派繁忙景象。刘晏即问漕卒这是何地,漕卒回复是石渚,刘晏认为如此繁忙的石岸港口,应称石港为好。从此石港之名代代相传,沿用至今。
没听过凤凰宝地石港的由来,那你一定吃过石港窨糕吧!
石港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剧谜盘、戏剧灯彩和戏剧瓷盘,绘就了该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
南唐初,石港即为“静海都镇制置院”五处要塞之一。宋代为著名盐场。明正德十四年,两淮盐运公司由通州(今南通市)移驻于此,石港冠通州盐场之首。发达的盐务,使商贾云集,戏曲事业亦日益发展。南宋德祐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由此歇宿登舟渡海南归,石港人曾以傩戏为之壮行,并留下《石港》等壮丽诗篇。
旧时,石港寺庙有七十二个半之多,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梨园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每逢农历五月十八,凡在石港方圆百里之内的里河地区数十副乡班,皆歇班停演,赶赴石港,到都天庙敬拜老朗神,祭奠里河班已故艺人,并把一年内亡故艺人的名字增添到老人牌上,老人牌位逐年增加。当年,庙内有把万民伞,伞幔上用蓝绒线绣满了近百副乡班和无以计数的艺人名。自清道光年间,每逢五月十八艺人们便自发云集石港,如此犁园际会便成了“五一八老朗会”。会期,艺人们在石港“吃讲茶”,排解乡班、艺人间的纠纷,重新邀角组班,新阵容组成后,便在三座万年台和临时搭成的戏台上大演会戏,有乡班与外地艺人的交流戏,有乡班间的对台戏,更有乡班与石港票友的联袂戏,文武昆乱,精彩纷呈,竞演六台不歇,令人大饱眼福。四大徽班进京后,个别艺人南返把京腔带回,从此京剧便在石港盛行。当年,“在石港露两手儿,搭个好班儿,学两招儿,当个名角儿”,成为艺人们最为活跃的驱动力。 “五月天炎人若狂,四乡八镇来烧香;行灯赛会连台戏,十八高潮起十三”,是当年盛况的生动写照。有关戏剧学者评价说,石港是里河班艺术的摇篮。“五一八老朗会”是群众戏剧的大聚会,也是苏北地区的戏剧节。
石港群众酷爱京剧,提起京剧眉飞色舞,见到京剧艺人如同故友重逢,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田间岸边,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能拉会唱粉墨登场的票友也不乏其人。自清乾隆35年,布衣文人陈邦栋组建“樵栅昆曲社”起,各个历史时期都建有群众戏剧社团,从石港步入梨园的伶工学社高村生林秋雯、葛次江曾蜚声京都,名重江南,著名京剧演员蒋英鹤、左永熙多次出访艺尺欧美,饮誉香港,故乡曾是他们扬起艺术风帆的小港。
建国以来,石港群众戏剧活动一直不衰。改革开放后,于1984年建立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文武场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并先后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文明村镇建设会议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团等的参观访问。1987年6月,该镇举办了首届戏剧节,每届特色各异。
石港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曲谜盘、戏剧灯彩和戏剧瓷盘,绘就了该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
石港群众戏剧活动一直不衰。二百几十年前,布衣文人陈邦栋就曾组建起樵珊昆曲社。之后,戏剧团体从文人发展到市镇居民,群众戏剧社团此伏彼起,不绝如缕。现有的始建于1984年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济济一堂,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1987年6月石港镇举办首届戏剧节,之后每届特色各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李炳淑、童祥芩、王梦云、艾世菊都曾慕名来献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报》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都称赞“乡镇戏剧节,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热土,也是群众性京剧演唱活动的擅场。
石港新中腐乳,百年传承家乡味
在江海大地小小腐乳,不仅是慰藉南通人的“家乡味”,如今还发展成了“大产业”,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位于通州区石港镇的江苏新中酿造有限责任公司,传承百年工艺精髓,潜心制作各式新中牌腐乳。新中腐乳以“香味浓郁、质地细腻、口感酥糯、乳汁清醇”赢得众多食客的青睐。2010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在石港,烟火气十足!

作者简介:李戬,男,沈阳政法系统文联副主席,词作家、戏剧评论家。连续三年担任辽宁文化界经济界春节晚会总导演,代表作有歌曲《沈阳啊沈阳》《沈阳》《为你而来》《传奇中国》《法韵和风》《我的大辽河》《醉香》
《亲亲太阳谷》等,连续6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荣获“最美沈阳人”荣誉称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