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与火车同框
摄影 / 豆松杰
百湖之市 九省通衢 英雄之城
武汉几乎是一座被讲透了的城市
关键词多到不胜枚举
无人不知其枢纽地位的举足轻重
当我们飞上高空,沿长江从芜湖继续向西,会发现另一个位于北纬30°的神奇之地,俯瞰这座城市,它展现的是另一重面貌——纵横、交织、如万箭齐发。
武汉市黄陂区横店川龙大道编组站
摄影 / 朱海鹏
当长江浩荡奔涌,在龟山脚下猝然与清冽的汉水相遇,一场宏大又静默的交织赫然出现。它们不是静止的笔画,而是奔流不息的大地脉动。长江如一条磅礴金线,自西向东,劈开山岳,裹挟万钧之力;汉水则似一条婉转银带,自北而南,轻盈汇入。
长江与汉水
在这壮阔的相遇点上,长江的浩渺与汉水的清丽相拥相融,波纹激荡出历史的奔涌不息,自然以最原始的水之线条,为三镇鼎立的武汉刻下了无可撼动的空间坐标与交通命脉。
2025年,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携手开启“寻道中国”第三季,第三站即到达历史文化名城——武汉。3500年城镇变迁,千万条陆路从中原之心出发,与密布的水路交织成网,辐射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武汉,茅台1935的酒体进行再次升级,跟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共鸣,蓄势以待、“万箭齐发”!
江河如脉,道路如络,城市从此生长。
01
水线织网
大地刻画的黄金十字
WU HAN
在北纬30度这条神秘的文明带上,武汉静卧于长江与汉水合力冲刷出的丰饶江汉平原腹地。这片土地坦荡如砥,河汊纵横如血脉舒张。166个大小湖泊如散落的明珠,星罗棋布。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低平地势与极其丰沛的水资源禀赋,让江河的线条得以尽情舒展。
// 请横屏观看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江脉湖珠映楚天
摄影 / 魏松
长江自高原以雷霆之势冲出三峡,在地势骤缓的平原一下子放慢了脚步,肆意流淌,和众多支流一同塑造了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干流如巨龙蜿蜒东去,明成化年间改道后的汉水则如灵蛇般自西北注入。两江交汇,天工造物,将大地精准地切分为三块:长江以南是武昌,汉水以北为汉口,两江相夹处则是汉阳。
长江汉水交汇处,武昌、汉口、汉阳隔江相望
这三镇鼎立的格局,犹如稳固的鼎足,构成了城市最核心、最难以复制的物理基石。这绝非仅是地理区隔,更是奠定其“九省通衢”枢纽地位的天然框架。
长江,这条无可争议的“黄金水道”,在武汉段展现了其枢纽之力。它扼守中游,上可溯巴蜀天府之国,下达吴越富庶之地,自古便是东西航运的命脉所系。而汉水,则如一把深入中原腹地的钥匙,通过密集如网的支流,将广袤内陆的财富与生机牵引至武汉汇聚。
汉水
明末清初,汉口已成为湖广地区漕粮转运的唯一口岸。也是淮盐的集散地,人口众多、码头林立、贸易繁盛。因这种独一无二的水陆辐辏之利,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列“天下四聚”,清时更跻身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列,合称“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九省通衢”的美誉更是名符其实,沿水路顺江东下,可通皖、赣、江、浙各省,北转大运河可上京津,溯江西上可进入川渝,南向湖南可越洞庭湖接湘、资、沅、澧四水,联通云贵、两广,北浮汉水,可入河南、陕西;以武昌为中心的驿道更是四通八达,连接八方。
长江黄金港-武汉阳逻港,伫立江边望千帆过境
长江与汉水,是武汉肌体上最古老、最深刻的原始线条,是塑造其交通枢纽灵魂的基石。
02
钢轨为脉
钢铁动脉的时代重塑
WU HAN
武汉大地上的线条叙事,远早于江河交汇的壮阔图景。3500年前,在今日黄陂的盘龙城,商代先民筑起巍巍宫城,青铜的冷硬光泽映照出荆楚大地上早期文明的线条雏形,图腾深沉威严。
春秋战国,楚文化在此生根。武汉正式的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东汉末年因防水患建造的“却月城”则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最早的城堡印记。三国纷争中,孙权在武昌蛇山筑夏口城,于黄鹄矶上建起守望江天的军事瞭望塔——这便是后世屡毁屡建,最终从烽火楼台嬗变为文化图腾的黄鹤楼。
明代仇英款《江汉揽胜图》,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水上船只交通往来、汉阳晴川阁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唐时,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江城”之名与武汉永远相连。宋明清三代,这里一直是州府重镇,城垣的轮廓、驿道的延伸、码头的帆影,都是古老土地上人为刻画的流动线条,承载着大国命脉的流转。
然而,真正为武汉枢纽地位注入钢铁脊梁、划出时代强音的,是近代工业的轰鸣。清末汉口开埠与洋务运动之风,吹醒了沉睡的江城。
百年汉口的风雨见证
-武汉江汉关大楼
张之洞督鄂,以宏阔视野铸就“东方芝加哥”的基石。他主持修建的京汉铁路(卢汉铁路)与规划中的粤汉铁路,其终点与起点在武汉形成历史性的十字交汇。钢铁的轨道,作为划时代的第二道强劲线条,轰然嵌入武汉的土地。这钢铁脉络与汉阳铁厂的高炉红光相映成辉,彻底重塑了武汉的筋骨与地位,使其跃升为近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与交通心脏。
汉阳铁厂老照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果说铁路是刻画在大地上的钢铁线条,那么跨越天堑的壮举,则是武汉线条交响乐中最辉煌的音符。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如钢铁巨龙般飞架南北。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道划破天际、重塑山河的雄伟线条。它彻底连通了京广铁路大动脉,使中国南北交通版图为之改观,其政治经济意义空前。
六桥同框-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
大桥的钢梁,是凝固的力与美的诗行。
历史从不停止书写。进入高铁时代,武汉的线条基因再次澎湃。
武汉长江大桥
摄影 / 黄冲
武汉动车段存车场
供图/武铁融媒体中心 摄影/孙忠秀
古因水而兴,今因路而盛。武汉已然成为无可替代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核心。这里编织着超越“米”字型的密集高铁网络,轨道如光,向十二个方向强劲辐射:东西,它无缝连接成渝城市群的活力与长江三角洲的繁华;南北,它贯通京广发展轴的磅礴血脉;作为欧亚大陆桥中西通道的重要交汇点,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向西,列车驰骋直抵欧亚大陆腹地;向东,便捷衔接阳逻深水港,实现“水铁联运、通江达海”的无缝流转。
如今的武汉正在推进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步履不止国内,近远洋航线也是巨轮如织。
高速列车疾驰的轨迹,万吨巨轮身后的波纹,都是光速延伸的现代线条,将古老的“九省通衢”,升维铸就为名副其实的“九州通衢”。
03
光丝织梦
无形光流照见未来
WU HAN
当江河的奔流与钢轨的铿锵依然在武汉大地奏响强音,一种更为纤细、却蕴含无穷能量的线条,已在东湖之滨飞速编织着未来。上世纪70年代,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丝——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在此诞生。这道微弱的光之细线,成为改写武汉乃至中国产业命运的起点。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团队在熔炼车床前工作
以这根纤细的光纤为原点,一片承载着光明的热土——“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蓬勃生长。它是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如今已壮大为全球光通信领域无可争议的研发生产高地与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心脏。
光谷
2024年,光谷GDP突破3200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它不仅以强大的产业磁力吸附全球资源,更通过“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创新机制,构筑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高地。昔日湖光山色之地,已成为光电子产业的世界级坐标。
光谷空轨列车
光谷的崛起绝非孤立现象。它催生并壮大了“光芯屏端网”这一极具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光纤通信的物理光路为基石,集成电路在纳米尺度上雕琢着精密如微雕的电路之线;新型显示产业让光电在面板上演绎出绚烂的视觉线条;智能终端与蓬勃的数字经济,则由无形的海量数据流编织成覆盖全球的未来神经网络。
尤李立交,光路智链纵横未来
摄影 / 杨创宇
从四十多年前实验室里拉出的第一根光纤,到今天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7500亿元,“独树一帜”不仅是产业规模,更在于其培育机制——一种对原创性根深蒂固的尊重与支持。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一批批行业领军企业破土而出,它们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牢牢掌握着核心技术命脉,成为支撑中国光电子产业屹立世界之林的脊梁。
光纤
供图 /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武汉丰沛的智力源泉。83所高校林立,140余万在校大学生青春涌动,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智慧闪耀。人才与知识如涓涓不息的活水,从实验室、图书馆、讲台奔涌而出,汇聚成驱动华工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磅礴江河。知识之线与人才之流,是光谷奇迹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鹦鹉洲长江大桥横跨两岸,见证江城智慧奔涌光谷
摄影 / 黄冲
千年江城,奔涌向前
武汉的线条,经历着从具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非凡进化。从有形的江河奔涌、钢铁巨龙飞架、长桥卧波,到无形的光在纤芯中疾驰、数据在云端奔流、创意在产业链条上碰撞迸发——这些线条日益精密、高速、智能,它们不再仅仅连接地理空间,更是在链接着思想、技术与未来无限的可能。
这些线条,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是历史深沉的积累,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韵律,更是这座城市面向星辰大海的壮阔宣言。它们永不停息地交织、延伸、进化,共同编织着武汉作为“九省通衢”那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连接与通达。在这片热土上,连接即是力量,通达孕育繁荣。
武汉地标建筑-黄鹤楼,一侧公路,一侧铁路,勾勒出“九省通衢”的交通线条
“寻道中国”的脚步在武汉流连,当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登高远眺。脚下江河如练,长桥灯火如龙,远处高铁枢纽如同蓄势待发的利箭,而东湖之畔,光谷软件园内亿万行代码正化作无形光流,在数字星河中奔涌不息。这万千线条,恰如天地间跃动不息的五线谱,由自然、历史与人类共同执笔,正在奏响一阙永不停歇的交响——未来华章。
策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赵雅靓、史楠、任志永、 李连杰、赵琨、马要冲
编导:笑容
后期:彭磊
素材:向晖、豆松杰
撰稿:张家苗
图编:孙有群
设计:许彦侬、洪玥
出镜:史楠、雨晴
鸣谢: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武铁融媒体中心
(广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