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是一座以“汤河穿境”得名、以“海棠花海”闻名的千年古镇:
一、地名由来
汤河镇因境内汤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这条河流与东侧的沭河、南部的义相河共同滋养了这片冲积平原,形成“三河润泽”的水系格局,为农业和生态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
二、历史沿革
汤河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是鲁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1、春秋至隋唐:
①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在此筑城建立“祝丘邑”,成为鲁国东部军事重镇;
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沂县治所迁至祝丘,奠定区域行政中心地位。

2、近现代变迁:
①1945年临沂解放后设汤河区,历经公社、乡级建制;
②1996年7月撤乡设镇,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形成现今10个社区的规模。
3、文化地标传承:
祝丘故城遗址(位于故县社区)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汉代,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见证近三千年文明延续。
三、特色产业:以海棠为核心的“花木经济”
1. 海棠产业:从种植到文旅全链条
①种植规模与品种:
栽植沂州海棠面积超3万亩,年培育种苗1亿株、盆花800万盆,代表品种包括绿宝石、时代红、垂丝海棠等百余种,其中“沂州海棠”以花朵硕大、花期长(3-4月)、抗病性强著称,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②产业融合创新:
电商直播:设立海棠电商产业园,通过网红直播带货,年销售盆花超500万盆,成为“北花南销”核心基地;
文旅节庆:每年4月举办“沂州海棠文化旅游节”(如2024年主题“棠风水韵,花漾汤河”),打造赏花路线、海棠盆景展、民俗演出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③深加工拓展:
开发海棠果汁、果脯等食品,延伸产业链价值,年综合产值达5.6亿元。
2. 传统支柱产业:杞柳编与木瓜
①杞柳编技艺:
明朝永乐年间起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镇拥有柳编企业100余家,其中25家具自营出口权,产品涵盖花篮、果盘等12类95种规格,年出口额3.9亿元,远销欧美日市场;

②采用纯天然柳条手工编织,环保特性契合国际需求,成为沃尔玛、宜家供应商。
③沂州木瓜产业:
千年栽培历史,集药用、观赏、食用价值于一体。开发果汁、果酒、罐头四大系列,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带动农户增收。
3. 工业与新兴集群
①柳编出口:年产值3.5亿元,带动2.5万人就业;
②五金制造:形成焊机、食品机械等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11家;
③循环农业:推广“农光互补”模式,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土地增效。

四、文化传承:非遗与民俗共荣
1. 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①扑蝴蝶舞:
传统舞蹈被纳入省级保护项目,镇政府每年拨款10万元专项扶持,培育文化中心户和演出团队,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
②草柳编技艺活化:
在村史馆设非遗展示区(如后坊坞村“非遗文化长廊”),结合电商直播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2. 文化惠民工程
①阵地建设:实现全镇38村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全覆盖,打造东岭村党史馆、镇民俗文化馆等乡愁载体;
②活动开展:年均组织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超30场,成立祝丘老年艺术团等20余支文艺队伍。

3. 红色记忆与信仰空间
①祝丘城抗战遗址:作为临沂保卫战前沿阵地,留存革命历史痕迹;
②雹神庙会:复建百年庙宇,融合祭祀与商贸活动,延续鲁南民俗传统。
五、历史名人
虽未载入史册的显赫人物,但地方志中记载两类代表人物:
①古代乡贤:如清代贡生张应辰(圪塔墩人),创办义学三所,惠及乡里教育;
②现代产业先锋:如柳编技艺传承人群体、海棠种植专家,推动“杞柳之乡”“海棠之都”品牌崛起。

总结:水韵花乡的振兴图景
汤河镇以“一河一花一编”为脉络,书写了古今交融的乡村样本:
①汤河润泽,从春秋祝丘邑到现代产业强镇,三河水系哺育了杞柳田与海棠园;
②海棠为媒,从种植经济到文旅融合,“花木之乡”绽放出电商直播、节庆旅游的新活力;
③柳编传世,省级非遗技艺借力全球化市场,让草根手艺登上国际舞台。

今日的汤河,春可赏海棠如霞、秋可观木瓜垂枝,夏编柳篮、冬赶庙会,在非遗传承与产业创新的交响中,正成长为沂蒙乡村振兴的典范之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