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萧端蒙墓保存较为完好,是重要历史胜迹
心怀天下济苍生 “一代明官”烁古今
▲位于普宁灰寨的萧端蒙墓
▲萧端蒙墓前的“侍御”石碑
▲萧端蒙为西岩古寺题写的“海潮古刹”
▲西岩的萧端蒙读书处
明朝名宦萧端蒙出身于潮阳萧氏家族,为明代著名的清官与文学家。民间有个传说“一拳打死江西王”,说的就是萧端蒙不畏强权,除暴安良的事迹。他热爱桑梓,为家乡民众谋福祉,向朝廷请谏拓建潮阳城墙,为百姓创造太平安宁的生活。
潮阳乃至整个潮汕地区有很多文物古迹都和萧端蒙有关,如潮阳“四序堂”中的“父子翰林”牌匾,西岩古寺中的萧端蒙读书处及题匾墨宝等等。而位于揭阳普宁大南山灰寨村的萧端蒙墓,保存较为完好,是重要的历史胜迹,2011年被列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古墓埋“一代明官”
萧端蒙以刚正不阿、政绩卓著闻名,潮汕地区至今流传着他的很多传说,是明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被尊称为“一代明官”。
萧端蒙墓是他和夫人姚庄敏的合葬墓,位于现今揭阳普宁大南山灰寨村牛地山坡,其时该地属潮阳管辖,为“眠牛听钟”风水宝地。
古墓背倚青山,形如“太师椅”,坟手为龙形石雕,墓地入口有“侍御”两个大字的立碑(侍御指皇帝近臣,明清时期的“侍御”为监察官),上面还刻有萧端蒙生平事迹,后面有“皇封监察御史”字样。
因墓地曾被挖盗,石构件缺失,所幸龙形坟手和墓前石雕石壁保存比较完好,2019年经过修缮,恢复了威严壮观的原貌,成为一处重要文化史迹。
书香传承创“父子翰林”
萧端蒙是潮阳萧氏肇基祖萧洵第十三世孙,出身潮阳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精英教育”,在潮阳的西岩古寺后山,有一处雅致的书斋,旁边是一棵树龄达1200余年、传说为大颠禅师亲自栽植的秋枫古树,这处书斋就是萧端蒙的父亲为让年少时的他能静心读书,专门择址而建的。千年古树名书斋,历代常有贤达之士慕名来这里雅聚,使这里成为西岩一处著名的人文胜迹,称“萧端蒙读书处”。
说起他的父亲萧与成,也是明代名宦,官至翰林院修撰,以道德文章著称,曾率乡民抗倭、疏浚护城河,深受乡人敬重。萧端蒙仰承父教,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在明嘉靖二十年一举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父子同为翰林,成为地方文化史上的佳话。在潮阳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居中的“父子翰林”牌匾,指的就是这对父子。
文韬武略成“全能御史”
萧端蒙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山东道御史,贵州巡按,江西巡按等职,每到一处,他都了解当地民生之疾苦,为老百姓谋福祉,既能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务实政策,又敢于挑战权贵,为官一任,必有建树。
他是治军安边的能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萧端蒙奉旨整顿京畿军务,就提出“同屯同所为伍”的军事管理策略,严查军官吃空饷、克扣军饷等弊政,改革粮饷分配制度,有效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贵州爆发民族骚乱,他受命巡按贵州,主张“置督臣,增试额”,增加当地科举名额以选拔贤才参政,并设擂比武选拔苗地领袖,通过比武发现一位武艺高强,假扮男装的女子,经过了解又挖掘出女子的父亲是一位武功了得,在当地颇有威望的人才,于是推举其父为苗王,稳定了当地局势,成功缓和民族矛盾,显示出他对民族政策的智慧。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蒙古俺答部入侵京师,萧端蒙奉命至延安、绥德挑选精兵训练,入卫京城,这时的他,军事管理能力已炉火纯青。
萧端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任江西巡按时智斗骄横江西藩王的故事。江西王及其部属长期鱼肉百姓,强抢民女,甚至凌辱地方官员。萧端蒙设计将藩王诱至公堂,以“轻打三纸板”为由,用纸包裹的铁棒击中其要害,致其毙命,并迅速肃清其党羽。这一故事被改编为潮剧《一棒打死江西王》,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
心系桑梓提“拓城之议”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萧端蒙因病归乡休养期间,深入民间调研,上奏《条陈远方民瘼六事疏》,提出家乡潮阳民间有六项疾苦,并提出均平、拓城、禁俗、均徭等解决办法。特别是针对当时潮阳城外居民人数比城内多出近倍的情况,建议由政府划地,由百姓出工出料,扩建城池,既可使人民安居,又可防敌。但朝廷未及时采纳他的建议,很快倭寇就入侵潮邑,城外因无设防导致大量百姓被屠杀。嘉靖皇帝后悔没及时听谏,于是亡羊补牢,采纳了他的建议。
拓建潮阳县城城墙的时候,萧端蒙在城墙上张贴檄文,号召全城官民百姓为城墙修筑出资,办法是拓城费用平摊到每一户上,按每户家中所有地产的亩数计算。城内之人每亩地交数百金,城外居民每亩地则交数两白银,这个办法公平合理,老百姓无不心服口服,积极参与筹款。城墙建成之后,潮阳县城固若金汤,有效保护了百姓安宁的生活。
英年早逝留“千古绝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萧端蒙因操劳过度,在江西奉诏回京途中病逝。他的出生年份一说是1515年,一说是1521年,不管哪年,总之都没活过40岁。
他不仅是政治军事奇才,也是笔耕不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在翰林院期间撰写政论20余万字,涉及军事、经济等“军国重务”,如《铸钱议》提出货币改革主张,强调根据市场调整币值。其诗作《旅馆秋日怀归隐》等情感细腻,文风清丽。代表著作《同野集》五卷被收入《潮州耆旧集》。
他的一生虽短暂,却以清廉刚正、智勇双全的形象留名青史。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