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关中瑰宝:初见太壸寺
作为一个热衷于探寻小众古迹的旅者,我一直相信,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往往藏着最震撼人心的历史瑰宝。前段时间,我在参观泾阳县文庙时,偶然从一位当地老人的口中听闻了泾阳太壸寺的故事,老人讲述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对这座古寺充满了好奇,于是,我踏上了探寻太壸寺的旅程。
泾阳县文庙
关于泾阳文庙的文章在这里:探秘泾阳文庙:穿越时空的古建人文瑰宝。欢迎链接直达,批评指正。
当我终于站在太壸寺的面前时,眼前的景象和我想象中的有些不同。窄小的街道,朝南的寺门紧闭,显得格外低调。若不是提前做了功课,我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民宅。这种强烈的反差,勾起了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座被岁月尘封的古寺,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太壸寺所在街巷,朝南的大门紧闭
可惜三层仿古建筑的大门紧锁,门板上张贴:寺庙维修,暂停开放。使劲叩门,并无人应答。看来此日和古建无缘。无奈只得从门缝窥得:里面有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精巧的斗栱,红色的门窗,殿内似乎有佛陀立像一尊。
门缝里的洞天
中午饭后,不甘心此行的遗憾,再次专程路过此地。发现东侧小门虚掩,大喜,遂推门进入。原来有学者在研究中,说明来意后准许一同参观学习。
从行宫到名刹:太壸寺的千年演变
怀着满心的期待,我们走进了太壸寺,寺内清幽寂静。寺中地面正在施工,刚刚找平的路面被夏日的骄阳晒得滚烫。来以前做过攻略,看到以前的照片曾经有棵极像苍龙的古树位于大雄宝殿的右前方。此次维修改造已经不见了踪迹。我们遇到了一位对太壸寺历史颇有研究的老居士,她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太壸寺的历史变迁,让我对这座古寺的过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资料照片(摘自网络)
曾经完整的经幢和尚未断掉的立佛右臂(图摘自网络)
太壸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
公元 351 年至 384 年间,前秦皇帝苻坚在此修建了行宫;
北周时期,佛教盛行,这座行宫被改为佛寺,取名 “惠果寺”;
隋朝,隋文帝杨坚的母亲笃信佛教,经常到此礼佛,文帝遂将其改名为 “中兴禅寺” ,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那时的太壸寺,成为名震全国的寺院;
唐开元年间,它被正式定名为 “太壸寺”;
唐天宝年间重修后,太壸寺与西安青龙寺齐名,成为当时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
此后的金、元、明各代,太壸寺都不断有修缮之举,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清同治元年,“同治回乱” 爆发,太壸寺在战乱中遭受重创,只留下了一间大雄宝殿;
1932 年,佛教居士朱庆澜将军对太壸寺大殿进行了修补,并将一些珍贵文物藏于大殿之后,为太壸寺保留了一丝希望的火种 。
寺中珍宝:不可错过的文物古迹
走进太壸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明景泰二年修建的大雄宝殿 。这座大殿是太壸寺仅存的明代建筑,也是寺内的核心建筑。
太壸寺大雄宝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大殿的屋顶犹如展翅欲飞的凤凰
西侧的鸱吻同蓝天里翱翔的飞机
它采用九脊歇山式木构建筑风格,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大殿的屋顶犹如展翅欲飞的凤凰,给人一种灵动而庄重的感觉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四面柱头都雕有龙头,它们栩栩如生,仿佛在香火中盘旋,举目欲飞,充满了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
柱头铺作简约大气颇有宋风,令拱为云龙纹样雕花
走进大殿,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殿内的空间开阔,采用了抬梁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大殿内部没有过多的柱子阻碍,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
殿内的空间开阔,采用了抬梁式结构
抬头仰望,精美的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不仅起到了支撑屋顶的作用,还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 。这些斗拱造型独特,每一个部件都雕刻得十分精细,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
大雄宝殿的中央,供奉着一尊北周保定二年造的石质立式佛像
在大雄宝殿的中央,供奉着一尊北周保定二年造的石质立式佛像 ,这尊佛像高 4 米,是全国现保留下来时间最早、最完整的一尊立式佛像,属国家一级文物 。
据那位居士介绍,在那动荡的十年里,这尊佛像差点遭到破坏,好在文化馆的老馆长心怀敬畏,冒着风险将它偷埋于地下,才使它得以幸免于难 。
立佛的底座,可见有漫灭不清的石刻题记
立佛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尊佛像面前,依然能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庄严与神圣。佛像的造型生动逼真,面容慈祥,双目微闭,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 。
唐代石佛:原本无佛头。2013年10月,民间收藏者发现寺内唐代无头石佛真品后,与文物稽查人员合谋用高仿品替换并倒卖。2014年案发追回文物。
曾经被盗的唐代石佛
除了大雄宝殿和立式佛像,太壸寺内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比如北魏佛龛石碑,上面的浮雕精美绝伦,3 个栩栩如生的佛像线条刻画细腻,碑上还线刻着当时人们狩猎捕鱼和丰收的田园景色 ,生动地还原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 。
北魏佛龛石碑,上面的浮雕精美绝伦,3 个栩栩如生的佛像线条刻画细腻
碑上的文字则详细记录着修建佛寺和立式石佛的情况及供养人员的官职,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唐碑、宋钟也是寺内的重要文物。唐代书法家韩择木的隶书碑《临檀大动德律师之碑》,书法风格端庄秀丽,笔力刚劲,展现了唐代隶书的独特魅力 。
宋书法家游师雄的《题赵光辅画碑》则记录了宋代画家赵光辅的绘画艺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那口明代巨型纽镛钟,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 。轻轻敲击,钟声悠扬,仿佛穿越千年,将历史的记忆传递给每一个聆听者 。
不知那个朝代的经幢
明代巨型纽镛钟
太壸寺:历史与信仰的见证者
大雄宝殿北面
太壸寺,这座隐匿于泾阳县城的千年古寺,就像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行宫,到北周的惠果寺,再到隋唐的中兴禅寺、太壸寺 ,它的每一次更名,都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 。历经千年风雨,它依然顽强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 。
省保碑
如今,当我们走进太壸寺,依然能感受到它那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大雄宝殿里的袅袅香烟,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古老的石碑和佛像,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赞叹不已 。太壸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门口的石鼓
查“壸”(念:kun)一字,最早指称“宫里的道路”,后来引申为“宫中”与“妇女居住的内室”,之后又引申出“壸政”“壸奥”“壸阁”“壸闱”“壸则”“壸训”等词,均与妇女有关。至于“太”者,极崇高之义,所指又非一般妇女。顺着这个思想不难想象,杨坚之母舍身入寺极有可能由此演化而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