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敏 整理)
《说文解字》中对“村”的释义为:“村,从邑,屯聚之意也。”历史文化名村,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地方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村庄。
村庄起源于先民的原始部落。远在新石器时代,三河这方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延续文明。在孟各庄、刘白塔等处的古遗址,都有先民临水结庐、狩猎采集的历史痕迹。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禽、捕鱼打猎、烧制陶器,过上临水定居的生活。
历经秦皇汉武、唐宋元明的历史变迁。在三河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的小康幸福生活的壮举,也是七十万英雄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寄予着浓郁醇厚的乡愁。
现采撷了九个文化名村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①千年古村北务村
北务村位于三河城区北8公里处的泃河南岸。村庄的西北东三面环水,土质肥沃,是天然粮仓。
北军务村由来已久.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朝廷与辽、金连年征战。为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御,在北务村现址地方建一行营。称之为“北军务”,意为朝廷在此设有军事防务。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休兵罢战。皇帝赵恒下诏,大赦天下罪犯,流放河北诸州务农。同时,裁撤诸路行营,官兵解甲归田。北军务行营裁撤后,军中有李、刘姓兵丁未走,在原地定居,之后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人们把“北军务”中的“军”字换掉,称之为“北吾村”。至清朝初期,改称“北务村”。历史上,北军务为防御辽、金两国南侵中原,以及泃河漕运军用粮草,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五世同堂备受赞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村民何国佐99岁时,其家五世同堂。儿孙们宴请戏班为其祝寿。老人拒之。曰:“家人庆祝是己,用节省之资,在村中放粥一个月,以济贫困”。
此举,时任三河知县宋朋寿闻之后,祥呈顺天府尹卞宝第,卞又呈报礼部核定,获准拨银建坊,赠“五世同堂”匾悬挂于门楣之上。
②底蕴深厚东达屯
新集镇东达屯村土地丰腴,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
建村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有李、国、毛三户人家与一和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时,该地域属边界地区,常有蒙古人的骑兵马队到此,成为鞑靼人的辖地。时日渐长,人口渐多,遂成村庄,得名“鞑靼村”。
明朝时期,“鞑靼村”改名“鞑子行村”。清雍正年间,村里有一蒋姓名化龙的武师,武功高强,豪爽义气,远近闻名。后,给皇家某太后保镖,护驾有功,封赏显赫,成为村里的大户。故将“鞑子行村”更名为“达官屯”。
民国时期,东达屯归属宝坻县管辖,1948年3月,划归三河县。后,为与村西以远的皇庄镇“达官屯”相区别,两个村庄分别称为“东达官屯”和“西达官屯”。1967年,改称“东达屯”。
名刹兴善寺。旧时,在村庄北侧与刁庄村之间,有一座兴善寺。
寺院建于元代,到清雍正年间,已有数百年。寺院为前后两近院落,十分壮观。前院建有大殿,宏伟高大,金碧辉煌。供奉如来佛像。耳设配殿,供奉观音。后院建有禅堂客舍,最北边为寺内菜园。处地虽为荒野草刹,襟带田塬美景,加之佛法显应,地脉有灵,葺补修造,香客颇盛。
寺院地处蓟县和宝坻县边界,清雅幽静。可谓地脉灵钟,佛教宝刹,普利众生,修行之所。昔有“上有太平、兴善,下有永乐、丰饶”之语,久为盛传。兴善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来此烧香许愿,顶礼膜拜。
2016年7月18日,村里在修建文化广场时,在村小学旧址出土石碑三通。经文物部门勘察鉴定,发现其中两通石碑属兴善寺的庙碑。
一通是“重修禅堂碑”。汉白玉石质,碑额横刻“代传不朽”。正文竖刻《重建禅堂碑记》,立于清雍正二年五月。碑文刻录的主要内容是:兴善寺建于元代,已有数百年。前盖有大殿,耳设配殿,后建有禅堂客舍。雍正二年,禅堂坏。当时兴善寺住持僧人名叫宗广,带领众僧人节衣缩食,口省肚攒,重修了禅堂。
另一通是“百年官司碑”。青石质,立于道光八年,碑头横刻“勒碑刻铭”。碑文说:清兵入关,明清两代交替,旗人圈地,兴善寺两顷零五亩香火地被凌姓旗人霸占,只剩少许偏坡乱岗,维持僧众饭碗,度日困苦。清末民初,东达屯兴善寺日渐颓废。
宝蓟中学久负盛名。民国初年,时任河北省参议院议员的张庄村人李辅庭,会聚三河、蓟县、宝坻三县的有识之士和亲朋好友,决定创办一所新式学堂。
李辅庭(1875-1939年),字泽农。幼读诗书,饱学多才。
民国六年(1917年),李辅庭不畏艰辛,力排众议,在东达屯村后的“兴善寺”(庙院占地100亩)清除神佛塑像,建起“宝蓟两等学堂”(即初小和高小),聘请东达屯村清同治年间“文举”孟兆安(号铸亭,议办学堂者之一)任学董。学堂免费提供课桌及文具、纸张等。
民国九年(1920年),李辅庭与孟兆安等创办人共商,把“宝蓟两等学堂”改办为“宝蓟中学”,每年招收一个班学生,名额以60名为限,从北京、天津、河北各地聘请老师,教授国文、三民主义、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动物、植物、矿物、书法、体育、美术、音乐、劳作16科。学校成为京东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学府,生源以宝坻、蓟县居多,三河、香河两县次之,少数来自环京津数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北省教育厅把“宝蓟中学”更名为“河北省第二十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改为“河北省新集中学”。 1940年2月,伪河北教育厅下令停办“新集中学”。时任校长申框芝带走学生档案、课桌凳、教具和部分教师,并入顺义县牛栏山中学。
宝蓟中学历经20余载,先后举办22个中学班。毕业生中大多数人成为新文化的教育者,不少人投身于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战争之中,成为革命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国家中高级领导干部。如:李子光,蓟县西山头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家勋,宝坻县八门城村人,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少将军医;蒋仿(曾用名崔志忠),新集镇东达屯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九军后勤部副军级参谋长;
高才,蓟县马道村人,曾任山东省青岛军分区政治委员;王旭初,新集镇张庄村人,曾任辽宁鞍钢党委书记;马力,蓟县马家崖村人,曾任河北省委书记、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张明士,新集镇中营村人,曾任抚顺人民政府副市长;毛汉清,新集镇东达屯村人,曾任国家铁道部人事司司长。纪仍生(纪增),新集镇西门外村人,曾任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卢洪宾,新集镇张庄村人,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③凤凰古村大赵庄
段甲岭镇大赵庄村,具有900余年的建村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新时代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古韵传奇“凤凰庄”。1988年版《三河县志》载:南宋时期,一赵姓人由山东蓬莱逃荒,来此落户,起名赵庄。时至今日,在村里老年人的心目里,还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村。这里有一个久远的传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有一些人家,搬迁到村落两侧落户谋生。久而久之,两个住户群逐渐成为东小赵庄、西小赵庄。恰好形成凤凰的两翼,与其北面的西岭村南西侧高岗的古戏台(凤头),及分别通向渠头、崔庄子的两条道路(凤尾之长翎),形成一个完整的凤凰案。
凤凰图案形成后,竟然有了灵气。尤其是古时“惊艳四方的大戏楼”,曾金碧辉煌,远近闻名。盛行当时的一句话,叫做“斗金不换大戏楼”。后,惊动京城皇家,派官员来此查访。接着,朝廷迁移了村庄东侧的村民,断掉了凤凰的一只翅膀,还将凤凰庄的村名改为“大罩庄”。意为让这里“犯”地名,把凤凰罩进罩子里。后来,人们把“罩”改为“赵”字,村名变为“大赵庄”。
兴隆禅寺香火旺。大赵庄坐落在北京至山海关及关外的古驿道旁。尤其是在清代,这条古道又成了京城皇亲国戚去往东陵的皇家“御路”。特殊的地理位置,往来的各色人物,带来的八方文化,逐渐使之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因此,寺庙文化得以兴盛起来。旧时,村里有三座庙宇。菩萨庙、兴隆寺(俗称弥勒佛)和真武庙。
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东北角的兴隆禅寺。据民国二十年版《三河县新志》记载:寺有两绝。一是寺庙的匾额、对联及匾记的书法;二是后堂满堂佛像皆为铜质,熠熠生辉。
前殿如来匾曰:“天人觉路”、东间药王殿匾曰:“道理苍生”、西间天仙殿匾曰:“福荫群黎”。
正殿抱柱联曰:
守六根绝六尘了了性天无挂碍
空四相超四果人人心地有如来
此联对仗工整,意境颇佳。再加上一流书法,文人墨客极为欣赏。民国年间,禅寺香火极盛。来此进香、仿古揽胜、观摩书法者熙来攘去,络绎不绝。
在寺庙的廊下曾悬挂一块“敕造兴隆寺重修匾记”。匾记只有221个字,字字珠玑。据记载,此匾出自高僧释照宁之手。据载:“释照宁不知何省人,相传前清举人,赴京会试不第,遂决意为僧,并于嘉庆甲子(公元1804年)挂锡于大赵庄兴隆禅寺。唪经之外,日以翰墨为缘,书法圆润神似右军半截碑……”迨至民国时期,有人评论释照宁为人及其书法,“有人题南京灵谷寺联云:炉火红深懒残煨芋,窗阴绿满怀素书蕉。照宁当之无愧矣。”短短评语,勾勒出高僧清心寡欲、心止如水、酷爱书法的面貌。
兴隆禅寺及释照宁高僧墓,毁于建国初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