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谏言都江堰市古城恢复
引言 1
古城的根不是都江堰 2 古城的文化 8
古城因古道而生 3 古城的空间 9
古城因物流而兴 4 古城生命 10
古城的价值 5 古道重生 11
古城的主题 6 蜀祖祭坛 12
古城的形象 7 结语 13
引 言
近年,都江堰市大兴土木,耗费巨资恢复重建的灌口古城,被列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重中之重的项目。古城是个大工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牵动着各方人士的心。笔者一直对打造古城的主导思想“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困惑不解。因而产生“何为古城”、“古城何往”等问题的思考,苦苦寻找古城的根之所在,古城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功能作用?今天恢复重建古城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几何?未来古城的面貌,文化定位,精神指向是什么?魅力在哪里?怎样才能以最好的形式,展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古城的最大作用?
经多方查证,和各类人士探讨,发现古城的根(其实就是历史)和古蜀文明,江源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古城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旅游开发及未来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发现古城恢复重建中存在着对古城产生成长的历史认识不清,文化价值定位不准,功能设计和资源使用不当,发展方向不明等带根本性质的诸多问题。事关古城命运,小民坐卧不宁,受良心驱使,“忧国不谋身”,兹将一孔之见诉诸笔端,谨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讨教,仅供城市管理者参考。
古城的根不是都江堰
水有源,树有根,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生成发展的肇始之根。都江堰市古城的根在哪里呢?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样不费脑筋就作出回答的理由很简单, 因为在都江堰市流行着“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无论朝野上下,多深受这一观点所影响。
诚然,都江堰历史悠久,始建于先秦或者更早时期,距今已有2260多年。奇勋伟业旷世无,滋润了千里沃野,开创了天府之国,有人甚至夸张地说灌溉了中国。然而,查阅历史,在都江堰建成之时并没有因此而派生出一个城市来。如像因水电工程诞生了三门峡市、葛洲坝市,因石油开采有了大庆市、克拉玛依市,以及由于边垦而有了石河子市一样,因工程事业的展开,导致一个城市由此诞生。
其实,早在都江堰修建之前约三千年,这一带已经是远古蜀国的活动中心,有一条重要的古道由岷江上游逶迤而下,穿越今天的古城,在这三千年间的某个时候就有城市的雏形在古城的位置出现。虽然那时它的规模还小,但它可是从大禹治水、开明决玉垒山、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前后五千多年历史的见证!并且,它为都江堰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都江堰的修建完善和岁修管理都首当其冲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引以为荣,先后用“灌口镇”、“灌县”、“都江堰市”来冠名。
近些年,都江堰的名气越来越大,进而成为了都江堰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对旅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和推动的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可是,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古城的作用只是如同对待灌区内其它城市一样,履行着给水排水和水运的功能,却别无资源来滋养古城,没有能力担当起古城生成发展的诸多责任。都江堰对古城成长的经济需要不可能给予足够的支撑,从古至今,整个城里靠都江堰水利工程生活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从整体看古城并不是“因堰而生”,也不是“因堰而兴”。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不是古城的根。
古城有它自身的生命基质和社会功能,更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都江堰所衍生的文化影响确实增添了古城的光彩,但是,并不能由此而成为古城的根与本。而古城与古道的关联才更为紧要,更为密切,更为直接。
古城因古道而生
史学界公认,自先秦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五千年前少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远古时代的蜀祖先民生存繁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的崇山峻岭,到新石器中晚期距今五千年前后逐渐由高山“降丘宅土”,再进入盆地,从边缘向中心发展,创造了宝墩、芒城、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所呈现的辉耀世界的古蜀文明。据《华阳国志》等蜀史典籍记载,最早的原始部族蚕丛氏开国于岷山中,活动于茂汶一带,到鱼凫氏一代下移到今都江堰市境内建国,然后扩展到温江建鱼凫城。虹口乡庙坝尚有鱼凫王庙的遗迹残留,青城山镇芒城遗址有距今4500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远古蜀人的这一活动轨迹证明了今天古城所处位置的特殊意义。这里正好是山之南,水之北,山原与平畴交会之处,也是千里岷江由高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要冲之地,是古人类进入成都平原时理想的聚居环境。因而,这里成了古蜀人走出山区进入平原的必经之路和落脚的第一站。也可称为进攻成都平原的桥头堡和躲避洪水的避难所。
人类的活动创造了两个最为伟大的成果——道路和城市。往来交流和运输开劈了道路,聚居生活建造了城市。那个出现在山口路旁的第一个原始建筑绝非偶然,它是古蜀先民遵循沿江河劈路,逐水草而居的规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这条古道(后来被称为松茂古道)是原始蜀人大迁徙时由采撷、狩猎时代向种植农业时代发展的产物,可以说是古蜀道的鼻祖。按理推论它诞生的时间应在成都平原的所有建筑、所有文明出现之前。由此估量,古道的历史不低于五千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亦属稀罕。其资格完全可以申报“世界线路文化遗产”。不知什么时候因行走的需要在山脚道口的旁边出现了一两个建筑,谁知那些随意搭建的茅屋,乃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成为古城最早的胚芽。从那一刻起古城在此扎下了最原始的根脉。
四川交通志对古蜀道的记载:第一阶段为蜀族在岷江上游活动期,这条古道已经形成。第二阶段为蜀族进入平原后,历时千载逐步开劈了经剑阁出川的古蜀道——金牛道以及南面的西夷道。远自上古,古道已为人类寻找生存环境发挥作用,为大禹治理岷江给予支撑,《 尚书. 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发生在古城傍边。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均多从都江堰古城沿岷江的山路上溯松潘,出黄胜关,下至陇西后,再东往中原。商代末,蜀族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孟津誓师、牧野会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战国时,传说李冰为修建都江堰,曾沿着古道考查岷江水情,到了松潘黄胜关。汉代,这条蜿蜒在岷江河谷的古道成了连接从长安通往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去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史称“岷江支道”、“西山道”、“西路”等。这一通道,在我国对外陆路交通史上和岷江上游经济开发所起的重要作用,著名学者李绍明、周伟洲及本市专家罗树凡等有专著论述。
唐代,松潘为边关重镇, 兴起茶马互市,这条古道就更加繁忙起来,成了商旅通衢和政治军事要道,古城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驿站和各种交流活动中心。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岁月沧桑, 古道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完善,“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沿路的关、隘、堡、屯、墩、烽火台耸立,位于山脚路口的古城也随着兴旺发展起来。
早在秦汉时期,灌口古城已是古道上重要的集镇。有人认为秦设湔氐道的位置,应在今天的古城。三国时于此设湔县,后改为都安县。五代设汶山县。西魏设灌口镇。唐初设镇静军,曾名盘龙县。前蜀改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宋设永康军,后为灌口寨。元又设灌州。明初,古城是灌县的县城,洪武初年,开始修墙筑城。到清康熙年间有了完整的城墙,四方的城门、城楼及衙署,灌口古城的完整形态大约于公元1670年前后告成。因此说,古城在经历了长达4000多年的孕育、成长过程中,其位置始终不变,发展持续不断,作用贡献不减,世所稀罕。
编辑搜图
古城因物流而兴 (图/张宗品)
古城有相当长时期不仅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兼有川西锁钥,蜀中屏障的防卫功能,更是平原西部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盆地中以茶为主的粮、盐、油、布、糖等货物从各地汇聚到古城,改换成骡马驮运等方式从松茂古道运往松潘,销往西部高原各县及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的地区,其扩散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浙江省。又将这些地区出产的山货药材等从松茂古道运下来,堆积于古城,或经加工,销往全川及全国的十几个大城市。民间谚语“堆不满的松潘,搬不空的灌县”,由古城批发的西山药材全国驰名。
古城的主要街道一家接一家的商号货栈、前堂后院货物堆积如山、旅馆客栈、餐厅饭馆、钱庄银行应运而生,餐厅、饭馆、邮局、铁匠铺、钉马掌的,编篾筐、背篓、茶包子的,各种买的卖的吃的喝的看的玩的应有尽有,古道上的人常感慨:“上回松潘作回难,下回灌县过回年”。几乎整个城市都在为来往于古道上的生意物流忙碌着,或者直接参与,或者间接服务。当时川西流行着一句俗语“弄烂就弄烂,弄烂到灌县”,说明这里商机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大。
各路人马从四方八面涌流而来,在古城讨生活、谋发展、创家业、传宗接代。解放前夕古城已拥有四万多人口,外省市在都江堰市城乡设立了二十二个会馆,其中七个在古城,出现了外省人集中居住的陕西巷、贵州巷,回族集居于南街、西街,还修建了清真寺,懋功寺,并有藏、羌、蒙、维、彝、苗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分散居于城乡各处,以及少许外国旅行者、传教士,溶汇着不同的文化脉流和风俗习惯。
古城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清明会、春台会,几十个庙会、赛会(招商会)、茸会以及石羊的川芎会、太平药会,届时张灯结彩,扎牌坊,搭戏台,请成都或邻县的戏班子、名角来唱连台戏。尤其以清明会、二王庙会、茸会久负盛名。物流畅达, 商贾云集,人气兴旺,贸易发展成就了古城昔日的繁荣,曾获“小成都”的美名。县志、交通志、商业志等多部典籍上都有诸如此类的记载。很多老灌县人众口一词地声称,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古道上的生意来养活一家老小,当年的一些情景还历历在目,古道和古城一直活在他们心里。
上述史实足以说明,古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特殊的地理条件(位于平原与山区的接合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表明了一个事实:古道催生了古城,物流繁荣了古城。
进而,要弄清楚,古城与它身边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两者相距数千年却碰巧作了相似的区位选择,因而成了比邻,相互之间有关联、有作用、有照应,古堰与古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千古同辉。但又各自具备独立完善的体系,各自都有比作用于对方更大的社会功能。它们彼此都不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更不是依赖对方而生存,试想谁少了对方照样成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和附属性质。因此,“古城因堰而生,因堰而兴”的观点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是对历史的误读和片面的理解。
然而,种种原因,让这个错误的观点成了都江堰市打造古城的理念和主导思想,古城的作用被确定为都江堰旅游项目的辅助和补充,成为游客参观游览后解决休息(住宿)、吃、喝、玩、乐和购物的消费场所,就是一个商业服务区。这样的做法把古城大材小用,浪费了它自身所拥有的极为宝贵的得天独厚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严重贬低了古城的旅游价值,十分可惜!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古城出现了功能错位,规划布局失当,风貌形象单调,文化形态贫乏,历史遗存损坏,土地错用、资源流失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古城的历史、个性、精神、品质,都被其附属品的性质所取代和掩埋,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消失,没有灵魂的古城徒有虚名,势必平庸、单薄、空虚、乏味。
(待续二)
张宗品简历
张宗品(又张一目)194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先后师从杜泳樵、李文信等教授,奠定了中西绘画的坚实基础。1980年加入四川美术家协会,现为都江画院院长,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都江堰分部主席。
其作品多次参加四川美协主办的展览,七次获优秀奖,《古堰开水图》获一等奖,油画《西行故道》获群星杯二等奖;工笔画《磨砺出锋芒》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水墨画《西岭云流》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泽惠天府》参加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人物画《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文/张宗品 编辑/岁月都江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