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马路,宛如这座庞大城市躯体上纵横交错的掌纹,虽然细密,却深深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呼吸、血脉与记忆。它们从宏阔的喧嚣大道旁侧悄然岔开,如同枝桠无声地伸入城市的肺腑——那里,尘世的声响仿佛被温柔滤过,而生活的本相则被精细放大,升腾起一片片人间烟火气。
那些消逝的故事,如同流失的珍珠,再也无法找回。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历史建筑的碎片中,窥见它们曾经的辉煌和美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荡荡上海的小马路,去感受,被海派文化浸染着的街区与建筑的味道吧。
汾阳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汾阳路》2017年
漫步上海徐汇的汾阳路,仿佛踏入一条被时光浸染的琴弦。这条仅815米长的林荫小道,北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抵静谧的岳阳路,梧桐枝叶筛下细碎光斑,宛如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而空气中萦绕的钢琴与小提琴声,正是它被唤作“音乐之路”的缘由。
路的灵魂,深嵌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青砖红瓦间。1927年,蔡元培与萧友梅在此播下中国现代音乐的种子,贺绿汀礼堂里流淌过《梁祝》的初啼,也见证过周小燕的咏叹。而今,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正谱写下一乐章,国际音乐街区的蓝图渐次展开。当暮色浸透石库门,琴声未歇,老建筑窗棂透出暖光——八百米的汾阳路,终以艺术为桥,连缀起东方与西方、往昔与未来。
北京西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北京西路》2017年
上海北京西路,是一条藏着时光暗流的道路。它不似南京东路的喧嚣鼎沸,亦非淮海中路的洋场新贵,它更像一位内敛的绅士,将百年的故事与烟火,都沉淀在梧桐浓荫之下,铺展在寻常巷陌之间。
北京西路,是上海历史层叠的横切面。它承载着租界时期的遗韵,也见证着市民生活的坚韧延续。它不刻意张扬,却自有其深厚的气度。行走其间,如同翻阅一本半旧的书,梧桐叶是书签,老建筑是插画,而街角巷尾飘出的咖啡香、饭菜香、以及那挥之不去的市井气息,便是书中最为动人的生活篇章。它静默地躺在城市心脏地带,过滤了外界的浮华,让时间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只留下梧桐筛下的光影,以及居民们按自己韵律生活的悠然。它是一段凝固的岁月,也是一条流动的河,无声地滋养着城市的记忆与日常。
东湖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东湖路》2017年
东湖路的故事始于1902年,初名“杜美路”,烙印着法租界时代的印记。1943年易名“东湖路”,却未褪去骨子里的欧陆风情。行至70号东湖宾馆,眼前的花园别墅曾是杜月笙的私宅——尽管这位海上闻人未曾入住,但建筑的法式典雅与庭院香樟的苍劲,仍无声诉说着1930年代的传奇。1972年,这里更成为中美“上海公报”的商议地,历史在此悄然转身。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东湖路在方寸间浓缩了城市精神。延庆路菜市场的活虾在晨光中蹦跳,居民拎着菜篮与穿香奈儿的宠物犬擦肩;街心三角花园里,田汉的铜像静观人流如织——这里既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的纪念地,也是孩童嬉戏、恋人依偎的日常剧场。
长乐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长乐路》2017年
长乐路初筑于1914年法租界时期,旧名“蒲石路”,1943年以福建长乐县更名至今。
美国作家史明智(Rob Schmitz)将长乐路英译为“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这既是路名的直译,亦成其精神注脚。从郁达夫在尚贤坊邂逅王映霞的文学往事,到今日小资与潮人共聚LABELHOOD庭院看展;从顾竹轩在天蟾舞台的江湖传奇,到咖啡店羊驼“小七”引来好奇抚摸的轻快场景……长乐路始终在历史厚重与生活烟火间寻找平衡。
北京东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北京东路》2017年
北京东路,位于上海市中心,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近3公里。早在清朝末年,北京东路就开始逐渐形成,成为当时上海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如今,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探访。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京东路曾经历过多次变迁。从最初的商业街区,到后来的金融、文化、娱乐中心,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商业区,北京东路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条街道上,你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建筑,既有古典的欧式建筑,也有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
滇池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滇池路》2017年
滇池路,虽名为“滇池”,却与遥远的云南并无直接联系。
滇池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作为上海外滩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这条路的命名源于早期在此设立的一家名为“滇池洋行”的贸易公司,公司主要经营云南的特产,因此得名“滇池”。
安亭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安亭路》2017年
安亭路,这条不过三百米的幽静小径,蜷卧在上海徐汇区的梧桐深处,像一卷被时光摩挲发黄的旧地图。北起永嘉路,南抵建国西路,它曾是1930年法租界笔下的“国富门路”,路名纪念一战中陨落的云南邮局法国职员;1946年,它以上海嘉定安亭镇为名定格为“安亭路”,成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将历史的胎记烙印在每一块砖石上。
漫步其间,仿佛跌入一场凝固的旧梦。这条一眼望尽的小路,始终以乌桕叶的季更替提醒行人:真正的上海底色,藏在梧桐区静巷的砖缝与秋色里。
艺术家李守白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在内的10多个金奖;被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 版权说明 ·
守白艺术–李守白
部分效果AI辅助创作
· END ·
申城巷语|漫步上海小马路
守白艺术
2025年07月23日 08:00 上海
上海的小马路,宛如这座庞大城市躯体上纵横交错的掌纹,虽然细密,却深深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呼吸、血脉与记忆。它们从宏阔的喧嚣大道旁侧悄然岔开,如同枝桠无声地伸入城市的肺腑——那里,尘世的声响仿佛被温柔滤过,而生活的本相则被精细放大,升腾起一片片人间烟火气。
那些消逝的故事,如同流失的珍珠,再也无法找回。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历史建筑的碎片中,窥见它们曾经的辉煌和美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荡荡上海的小马路,去感受,被海派文化浸染着的街区与建筑的味道吧。
汾阳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汾阳路》2017年
漫步上海徐汇的汾阳路,仿佛踏入一条被时光浸染的琴弦。这条仅815米长的林荫小道,北起繁华的淮海中路,南抵静谧的岳阳路,梧桐枝叶筛下细碎光斑,宛如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而空气中萦绕的钢琴与小提琴声,正是它被唤作“音乐之路”的缘由。
路的灵魂,深嵌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青砖红瓦间。1927年,蔡元培与萧友梅在此播下中国现代音乐的种子,贺绿汀礼堂里流淌过《梁祝》的初啼,也见证过周小燕的咏叹。而今,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正谱写下一乐章,国际音乐街区的蓝图渐次展开。当暮色浸透石库门,琴声未歇,老建筑窗棂透出暖光——八百米的汾阳路,终以艺术为桥,连缀起东方与西方、往昔与未来。
北京西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北京西路》2017年
上海北京西路,是一条藏着时光暗流的道路。它不似南京东路的喧嚣鼎沸,亦非淮海中路的洋场新贵,它更像一位内敛的绅士,将百年的故事与烟火,都沉淀在梧桐浓荫之下,铺展在寻常巷陌之间。
北京西路,是上海历史层叠的横切面。它承载着租界时期的遗韵,也见证着市民生活的坚韧延续。它不刻意张扬,却自有其深厚的气度。行走其间,如同翻阅一本半旧的书,梧桐叶是书签,老建筑是插画,而街角巷尾飘出的咖啡香、饭菜香、以及那挥之不去的市井气息,便是书中最为动人的生活篇章。它静默地躺在城市心脏地带,过滤了外界的浮华,让时间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只留下梧桐筛下的光影,以及居民们按自己韵律生活的悠然。它是一段凝固的岁月,也是一条流动的河,无声地滋养着城市的记忆与日常。
东湖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东湖路》2017年
东湖路的故事始于1902年,初名“杜美路”,烙印着法租界时代的印记。1943年易名“东湖路”,却未褪去骨子里的欧陆风情。行至70号东湖宾馆,眼前的花园别墅曾是杜月笙的私宅——尽管这位海上闻人未曾入住,但建筑的法式典雅与庭院香樟的苍劲,仍无声诉说着1930年代的传奇。1972年,这里更成为中美“上海公报”的商议地,历史在此悄然转身。
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东湖路在方寸间浓缩了城市精神。延庆路菜市场的活虾在晨光中蹦跳,居民拎着菜篮与穿香奈儿的宠物犬擦肩;街心三角花园里,田汉的铜像静观人流如织——这里既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的纪念地,也是孩童嬉戏、恋人依偎的日常剧场。
长乐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长乐路》2017年
长乐路初筑于1914年法租界时期,旧名“蒲石路”,1943年以福建长乐县更名至今。
美国作家史明智(Rob Schmitz)将长乐路英译为“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这既是路名的直译,亦成其精神注脚。从郁达夫在尚贤坊邂逅王映霞的文学往事,到今日小资与潮人共聚LABELHOOD庭院看展;从顾竹轩在天蟾舞台的江湖传奇,到咖啡店羊驼“小七”引来好奇抚摸的轻快场景……长乐路始终在历史厚重与生活烟火间寻找平衡。
北京东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北京东路》2017年
北京东路,位于上海市中心,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近3公里。早在清朝末年,北京东路就开始逐渐形成,成为当时上海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如今,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探访。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京东路曾经历过多次变迁。从最初的商业街区,到后来的金融、文化、娱乐中心,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商业区,北京东路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条街道上,你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建筑,既有古典的欧式建筑,也有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
滇池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滇池路》2017年
滇池路,虽名为“滇池”,却与遥远的云南并无直接联系。
滇池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作为上海外滩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这条路的命名源于早期在此设立的一家名为“滇池洋行”的贸易公司,公司主要经营云南的特产,因此得名“滇池”。
安亭路
李守白-海派剪纸《安亭路》2017年
安亭路,这条不过三百米的幽静小径,蜷卧在上海徐汇区的梧桐深处,像一卷被时光摩挲发黄的旧地图。北起永嘉路,南抵建国西路,它曾是1930年法租界笔下的“国富门路”,路名纪念一战中陨落的云南邮局法国职员;1946年,它以上海嘉定安亭镇为名定格为“安亭路”,成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将历史的胎记烙印在每一块砖石上。
漫步其间,仿佛跌入一场凝固的旧梦。这条一眼望尽的小路,始终以乌桕叶的季更替提醒行人:真正的上海底色,藏在梧桐区静巷的砖缝与秋色里。
艺术家李守白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在内的10多个金奖;被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 版权说明 ·
守白艺术–李守白
部分效果AI辅助创作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