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亲子游、学生游爆火。乍一看,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镇旅游无疑是上选;品一品,全国古镇旅游,几家欢喜几家愁。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江湖州南浔全域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8.5%,其中,过夜游客同比增长54.6%、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48%;据央视新闻《焦点访谈》报道,斥资24亿打造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2024年亏损5.96亿元,截至去年底,净资产额为负3.02亿元……
我国的古镇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89年,苏州周庄古镇卖出了第一张0.6元的门票;1995年,浙江嘉善西塘提出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1997年,浙江桐乡乌镇启动整体改造……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古城古镇古村等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古镇旅游越建越多、越来越热,问题随之而来,不少游客发现:“这些古镇,咋都长一个样?”烤肠、臭豆腐、铁板烤鱿鱼,一样的味道;汉服馆、奶茶店、义乌小商品文创,皆是标配;甚至,连打卡处都统一竖着立牌“我在XX很想你”,而游客内心OS:“可是,我并不想你!”
古镇旅游“回头客”不多,“一回生”的生意很难做到“二回熟”“三回还有新看头”。2025年,全国2800余座古城镇,近半数都沦为“空城”。另据统计,全国27000余家古城镇相关旅游企业中,有近4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处于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
都说,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古镇亦然。纵观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排名前三的西塘、南浔、丽江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西塘古镇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县境内,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突出代表,“西塘汉服文化周”每年吸引众多汉服爱好者;徜徉在水晶晶的南浔古镇,沈尹默艺术馆可以亲手拓印、临摹“大师同款”,小莲庄实景戏剧《枕莲记》带游客穿越百年商贾世家;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聚居地,既有被誉为“活化石”的纳西古乐、惊艳的东巴文化,又有木府等古建让人回望“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
人们奔赴“诗和远方”,相信心中所期应是各美其美、独具特色的古镇,沉浸式感受旧屋檐下延续的生活记忆与文脉传承。南浔古镇里,听船工说起“从前运丝绸、如今运游客”的故事;凤凰古城内,寻觅沈从文笔下《边城》的点滴细节;在“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见证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透过“乌镇戏剧节”探寻艺术想象的边界……
文化并非标本,而是流淌的河,我们漫游古镇,追忆似水年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