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当游客抵达旅游之城大理时,除了欣赏美景外,还会带上几包“蝴蝶泉”作为特殊的纪念礼物;在本地人心目中,“蝴蝶泉”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标志,能够将大理的美好与云南独有的香烟文化深刻联结。
淡淡的烟草香味如同路边的花香一般,遗憾的是,这款香烟早已隐入人们的回忆之中。
每家卷烟厂都不能缺少“拳头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烟厂逐渐兴起,那时的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了,一款好的产品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在诸多重大活动中,也总能看到来自烟厂的献礼,这些都融为历史的一个部分。
云南始终是中国卷烟行业竞争者中的佼佼者,此地诞生的烟厂数量繁多,这本就是当地的先发优势所决定的。
在烟草种植领域,云南的历史要比其他地区悠久很多,为日后烟厂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再者说,当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是非常适合烟草生长的,出色的地理条件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烟叶,烟草生产的核心就在于烟叶,包装、销售所起到的都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更是云南烟厂发展的先天优势所在。
国家走向全面发展,云南自然要紧紧依靠这些宝贵条件,中国本身又是烟草消费大国,市场对烟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一家规模大、效益好、赋税高的烟厂本身也带有领头作用,各地纷纷发展起烟厂也就不奇怪了。
楚雄搞烟厂已经是1974年的事情了,从当时烟草行业的分布发展来看,已经落后了不少。
一家地方烟厂想把产品带到全国本就是难如登天的事情,整整3年过去,楚雄烟厂的生产量只能达到1.1万箱,几乎是被其他同行碾压,再加上地方烟厂的供应链、物流链都不够成熟,效率也有着很大问题。
为了把这张牌打出去,楚雄当地的领导想了很多办法。
大多行业人才都被其他有吸引力的烟草公司招走了,地方领导大胆聘用时任商业局副局长的陈传柏调离岗位,去烟厂走马上任。
陈传柏对烟草行业不是很了解,但多年从事商贸领导工作的他明白一个逻辑:烟草企业也是企业,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关键是要有名气;烟草公司的名气只能从烟草产品中来,必须要有打头阵的香烟品牌。
组织起一批科研人员后,大家加班加点终于打造出来了“桂花”、“雄宝”、“金版纳”等香烟,还有大名鼎鼎的“蝴蝶泉”。
因为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使得大理这个旅游城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这就是个很好运用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加深烟民们对“蝴蝶泉”的印象,这款香烟特意设置了三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树叶之间穿梭,看起来非常生动。
“蝴蝶泉”能在几近饱和的市场中杀出重围,靠的还是决策。
中高端市场很难挤进去,“蝴蝶泉”只好瞄准中低端消费市场,用料却不含糊,不仅将云南当地的优质醇化烟叶挑选出来,还同时选用了进口津巴布韦烟叶,香味更加丰满。
因此,香烟不仅在云南当地大受欢迎,更是远销至东南亚、南美等地,一度让楚雄烟被世界看到,楚雄卷烟厂得到了生存、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来看,国内很多地区也对“蝴蝶泉”的需求量很大,仅仅是在山西临汾,年度销量就能达到4万箱。
在90年代,大多数香烟的味道还是比较有刺激性的,“蝴蝶泉”却不一样,劲头适中、口感舒适、刺激性还很低,这就赢得了一批烟民的喜爱,毕竟并非所有人都喜欢烈烟。
相比于其他形象繁多的香烟,“蝴蝶泉”问世总共只有10年左右,一共只有两款包装问世。
软标横式的版本含有明显的“拆包标”的特征,图案主要为风景与建筑的组合设计,尺寸为84S规格。
还有一种则是70S的直式普标,部分版本中采用了动物图案的装饰,采用单标的流通形式。
很多游客在云南旅游时购买“蝴蝶泉”,主要看重的也是区域性收藏,在楚雄当地店铺的销售量能占据交易总量的37%。
遗憾的是,这款经典香烟并没有挺进21世纪。
“蝴蝶泉”的遗憾:生不逢时
“蝴蝶泉”最为红火的时代应该是80年代,那是楚雄卷烟厂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若是早出现几十年,这款烟必然还能继续红火几十年。
1983年是改革开放年间,北京也对楚雄卷烟厂寄予厚望,将其定为国家计划内卷烟厂之一。
也正是在同一个时代,玉溪卷烟厂的能人褚时健引领了一场烟草行业的创新,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那些才刚刚走在起步道路上的卷烟厂来说,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拼命“卷”进去了。
只要有一家卷烟厂工艺升级了,其他卷烟厂没有升级,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当时的楚雄州还算占据优势,这里成为了烤烟出口基地,给卷烟厂带来了丰富的优质原料。
有了“蝴蝶泉”这样的头部产品,楚雄卷烟厂当然需要“卷”进去,在多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后,烟厂也拥有了年产近百万箱的生产能力。
厂领导心里很清楚,单靠一款香烟是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还得多条腿走路。
“桂花”、“雄宝”在内的40多个卷烟品牌全部诞生,部分产品同样能够畅销全国。
看起来成绩是很不错,可要和同时期的玉溪卷烟厂等烟厂对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1987年春天,曾一手将“蝴蝶泉”推向高位的传奇厂长陈传柏升任为昆明卷烟厂的新厂长,昆明卷烟厂比楚雄卷烟厂体量要大很多,也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企业。
在全国烟草工厂都更新设备、推动产品升级的大背景下,昆明卷烟厂就显得没落了。
为了挽救危局,陈传柏就这么离开了楚雄卷烟厂,他来后才发现,厂里不仅剩余的原材料不够充足,就连技术、设备都已经落后于时代。
他严肃地向其他所有厂领导陈述了利弊,还主持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卷烟技术,使得昆明卷烟厂走出低谷,后来发展为中国企业百强排序的前十名,后来他贪污外逃都是后话了。
不过就在此人离开楚雄卷烟厂10年后,楚雄卷烟厂却遇到麻烦了,这也不是楚雄卷烟厂一家的麻烦,而是整个卷烟行业的麻烦,这段历史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起。
当时趁着改革开放这阵春风,各地都在盲目发展烟厂,卷烟牌号多如牛毛,相当于现在的几十倍。
全国范围内一共有3000多个卷烟牌号,如此无序发展就必然容易遇到问题:资源倾斜、恶性竞争、浪费原料等。
整合工作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但总体上采用的是步步推进的方式。
此后16年,全国范围内一共有300多家烟厂被关停,大多都是小型烟厂,还有一批卷烟牌号消失。
这也让那些还没有走向消失的烟厂得到提醒:如果不能让产品牢牢占据市场,早晚也要被整合。
“蝴蝶泉”曾远销海外,但总体市场占有率依然不足,那就更不用提楚雄卷烟厂的其他产品了。
90年代,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再加上吸烟有害健康的口号深入人心,烟民的总体数量也无法迎来大规模增长,“红塔山”当年已是全国烟草领域的佼佼者,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3%左右。
放任各类牌号遍地开花自然就不行了,行业整合就是一种必然结果。
1998年,楚雄卷烟厂与大名鼎鼎的红塔集团形成了子母公司体制,由此,开启了烟草行业发展的全新阶段。
“蝴蝶泉”再怎么畅销,还是比不过红塔集团那些世界知名的产品,红塔集团在行业整合的大背景下,自然也会更加倾向于让公司内部的拳头产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不会想着如何让“蝴蝶泉”进一步发展起来。
从这年开始,“蝴蝶泉”在全国的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进入21世纪后,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昔日红遍大江南北的烟牌不见了踪影,行业内部也呈现了“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战略方向,“蝴蝶泉”渐渐淡出烟民们的视野。
部分对“蝴蝶泉”有需求的烟民,开始选择“春城”、“红山茶”一类的香烟作为替代,在很多烟民的眼中,“蝴蝶泉”的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眼睁睁看着“蝴蝶泉”从货柜上渐渐消失。
山西临汾市是“蝴蝶泉”卖得非常好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消费者粘性很高。
“蝴蝶泉”渐渐消失后,商户们一般都购入了不少云南生产的卷烟,放缓“蝴蝶泉”库存的投放量,到2006年左右,“蝴蝶泉”几乎就已经无法购买了。
少了“蝴蝶泉”这样的拳头货,楚雄卷烟厂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背靠红塔集团这棵大树,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力。
2007年厂区搬迁项目启动,抽调精兵强将后,新厂区也用了5年时间开启了产品升级,创造了16项新专利,极大增强了企业在生产制造、产品质量方面的能力。
新厂区建立还有个最明显的优势便是物流更为便捷,这是行业整合的一个普遍优势。
从烟叶交货现场到复烤车间,总体运输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极大增强了效率。
2012年,楚雄卷烟厂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总体投资规模已经达到30.96亿元,朝着年产量30万箱至80万箱的规模持续冲刺。
对于诸多楚烟人而言,当初从零开始的过往无法忘怀,“蝴蝶泉”消失是遗憾,但楚烟确实通过行业整合扩大了规模。
没有自家的烟牌,对于如今的楚烟来说也并非坏事,当下的楚烟走的是内涵式发展之路,着力在增强内生产力上下足功夫。
或许,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蝴蝶泉”退出市场已经快20年了,依然有很多老烟民在收集“蝴蝶泉”的烟标,在他们的眼中,“蝴蝶泉”不仅是一款香烟,更像是一种独特的回忆。
参考资料
- 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 中国烟草
- 40年40词|品牌整合 东方烟草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