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通讯员 叶曦
台风来袭的夏日一周,西湖边一场“走走节”在热闹进行着。
这个周末,影展、市集、沙龙,仍在进行,在围绕阅见西湖的漫步与漫谈中,人们在等待一个人。7月28日,“走走节”的最后一场沙龙,将邀来一位用双脚丈量城市灵魂的“终身晃游者”——舒国治,这位70多岁没上过几天班、不买车、不买房的台北奇人,将带大家重新发现“家门口的旅行哲学”。
舒国治的旅行哲学,核心便是“晃荡”——一种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转弯的闲逛态度。正如他所说:“人能生得两腿,不只为了从甲地赶往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这种哲学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积极的在场方式,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把每一次出门都变成微型的冒险。
舒国治的生活本身就是这种哲学的完美诠释:
他可以在清晨五点推门而出,随性跳上一辆巴士,“任它拉至天涯海角”;
他能在京都的巷弄里流连忘返,只为观察雨滴如何顺着竹篱滑落;
他甚至会为了等待一碗绿豆稀饭的开锅,在书店读书到凌晨。
这些看似随意的行为背后,是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知力,这正是当代人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最稀缺的品质。
由西湖区委宣传部、西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灵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杭州植物园协办,阅见西湖承办的“走走节”,也试图传递这样的核心精神:旅行不在他处,而在我们与城市的日常相处中。
当我们学会以舒国治式的闲散目光打量周围,那些熟悉的街角、巷口的早点摊、傍晚的梧桐树影,都会成为崭新的风景。
正因如此,“走走节”观者云集,本地居民占比达45%,更有来自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的文艺爱好者也专程前来。这场文化实验正在创造令人惊喜的社区化学反应。
这个周末,阅见西湖的百年银杏树下,会有阿根廷探戈体验,也有我们爱过的电影。同时,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将带领市民重走林风眠、黄宾虹等艺术家的旧居路线;文化学者郁震宏和植物专家胡中则号召大家一块儿去拜访植物园的植物邻居们。而舒国治压轴分享,将带我们重新发现“家门口的旅行哲学”。
这样的“走走节”,你不妨来来走走。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