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市商州区秦岭博物馆内,以中国秦岭文化展为基本陈列,位于四层至五层的四个展厅之中。这里是中国首座全面展示秦岭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合南北,泽被天下——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这个展览分为“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守护秦岭 永续根脉”三个单元。从自然资源,到历史文化,再到生态保护,全面展示秦岭文化。定义气候,划分植被;铭刻华夏历史,拓印先贤足迹;共建生态家园,实践“两山理论”。
1.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
距今10亿年左右,秦岭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华北和扬子古陆隔海相望。大约5.3亿至4.3亿年前,两个古陆碰撞造山,带来沧海桑田的变化。最终,形成雄伟的秦岭山脉。
大秦岭全域约40万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地理三级阶梯的中央腹地,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脉。贯通东西,区别南北,成为中华大地的脊梁。
秦岭矿产资源丰富,拥有五大矿集区、三大成矿带、上千个矿床矿点,涵盖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宝玉石、稀有金属等多种类型。
秦岭是探究生命奥秘的天然博物馆,遗留着完整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体系,出土过恐龙蛋、象牙、鹿角、奥陶纪海螺化石等。目前,依然孕育着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65种二级保护动物,包括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
2.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
秦岭是东亚古人类的摇篮,发现的古人类遗存串联起中国两百多万年以来完整的古人类演化链条。大约212万年前,蓝田人生活于秦岭北麓,拉开远古先祖在秦岭南北拓展的生存演化时空框架。
秦岭地区是中国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发现大量典型的手斧、三棱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业类型石器。
秦岭是史前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众多的文化原点如同满天星斗,繁花似锦,璀璨辉煌。从中华始祖母华胥,到伏羲女娲创世,至炎黄二帝初祖,诞生于秦岭地区的传说塑造数千年来炎黄子孙的先祖谱系。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仰韶文化遍布秦岭南北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心性聚落、城址、大型建筑和高等级墓葬相继被发现。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之花在秦岭绽放,华山因华族最初居住之地而得名,开始形成“文化意义上的中国”。
距今约3800年,秦岭东麓的二里头文化崛起,勾勒出夏商时期的文化图景,为社会变革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率先点燃青铜文明之光,从古国林立到王朝时代,文化格局从“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
周秦汉唐,两千多年,秦岭为多元一体的文明架构、统一国家的凝聚和向心提供了滋养和保障,逐渐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秦岭域内特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更迭转换的中华文化廊道。从秦岭南北,到丝路东西,统一国家由此出现。
秦岭历来都是“天下之大阻”。古代,先民们凿山为路,在悬崖上架设栈道,修建北通关中、南达巴蜀、西接陇南、东下荆襄的古道和水运系统,对国家管理、商贸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岭古道,驿站林立。江河两岸,古镇云集。这些驿站连接着数千年的国家管理网络,古镇码头云集着南来北往的商客,留下了众多的遗产,见证着曾经的辉煌。这里复原展示的漫川关双戏楼,乃中国唯一的一座联璧式双戏楼,南楼重檐灵秀,北楼单高挑檐。
3.守护秦岭 永续根脉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一部秦岭史就是一部秦岭生态保护史。保护秦岭,守护生态家园,跟确保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
2017年3月1日起,经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首部为特定山脉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在保护秦岭生态功能和规范开发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