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东南部有一座县级市,它不太出名,你不一定听过它的名字,但只要你对藏传佛教稍微有所了解,就一定听过“热贡”艺术——这是这里的“特产”,也是这座城市的藏语名字,当地人就这么唤它,意思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
它就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青海省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市。
同仁距离省会西宁约160公里,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九曲黄河第一湾,穿城而过的隆务河给河谷带来了湿润温和的气候,令这里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成了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除此之外,同仁也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它是安多藏文化的发源地,有2项世界级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29处地上地下遗存、56处文物保护单位(含2处国保);还拥有“千人绘制唐卡”等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世界最大规模的龙鼓舞”等6项世界纪录。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同仁的5项国家级非遗开始说起,然后介绍了同仁5个值得一去的景点。
黄南藏族自治州(简称“黄南州”),是青海8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其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我们今天要说的同仁市是黄南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同仁市
同仁的名字取自“同登仁义”“一视同仁”之意,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大约是1/5北京、1/2上海)、常住人口仅10多万人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保安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
同仁市所处的隆务河谷一角
西汉时期,先零羌(一个古代羌人部落)进入大小榆谷,同仁县境成为先零羌的居牧地,后来在三国时期归属汉,又从唐代“安史之乱”后开始成为藏族聚居区,尤其是隆务寺的修建使其成为安多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中心。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同仁市
从汉代“以军戍卫,以屯养军”、宋代“茶马互市”到清代“边茶贸易”,同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自古就在这里碰撞交流,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贸易往来之地。
如今的同仁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唯一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坐拥184项四级非遗名录,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热贡艺术、黄南藏戏)、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5项(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黄南藏戏、同仁刻板印刷技艺)、省级非遗项目名录13项(苯教法舞、保安社火、佛教音乐等);
这里还是中国唐卡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拥有10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占全国唐卡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71.43%,是涉藏地区乃至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最多的地区(市县级)。
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了同仁的5项国家级非遗,以便你在体验这些民俗文化前有个大致的了解。毕竟,到了同仁这些非遗还真是非体验不可~
> 热贡艺术
非遗批次:第一批(2006年),遗产编号:Ⅶ-49;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009年)
热贡艺术,其实指的就是热贡地区的非遗文化艺术,艺术发轫之初以绘画、雕塑为主,如今已发展出10多个艺术门类,包括唐卡、壁画、堆绣、泥塑、木雕、石刻、藏戏、图案等,其中又以唐卡技艺最为精湛并声名在外,同仁周边的吾屯村几乎家家都有画室。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热贡艺术之图案
唐卡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可卷成一束的宗教卷轴画”,其实唐卡的种类繁多,有彩绘唐卡、印刷唐卡,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等,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绘制一幅上等的唐卡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价格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上百万。时至今日,热贡唐卡的非遗工匠们依然坚持纯手工绘制、纯天然颜料、师徒口传心授的古老方式来传承唐卡技艺。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热贡艺术之唐卡
关于热贡艺术的起源,在当地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受认可的是隆务寺大活佛噶丹嘉措将绘画、雕塑、堆绣等技艺分别传授给了同仁周边不同村落的僧人,形成了不同村落各有所长的局面,比如吾屯擅绘画,郭麻日擅雕刻。
17世纪中叶,热贡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清初修葺故宫时,曾有50多位来自热贡吾屯村的艺人进京参与绘画和装饰,获得康熙亲笔题匾的“吾屯艺术”四字,这也是热贡艺术一词的源头。如今,热贡艺术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热贡艺术
> 土族於菟
非遗批次:第一批(2006年),遗产编号:Ⅲ-40
土族於菟(wū tú)是一种驱妖降魔求吉样的舞蹈,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於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对虎的称谓,自秦、汉及明清以来多有定居当地的屯守成边的江南楚地军人,“於菟”舞便随历史的流传变迁保留下来,所以土族於菟舞又被称为楚风古舞,於菟也是舞者的称谓。
图源今日同仁|土族於菟
土族於菟流传于同仁年都乎村,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土族於菟
表演由7名健壮的青年男子组成,舞者上身裸露,下身将裤腿高难度卷至大腿部,由化妆师用锅底灰和墨汁将舞者脸部和全身画成虎状脸谱和斑纹。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土族於菟
妆扮好的“於菟”们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在完成一系列宗教仪式后,做虎状跳跃至各家各户尽快叨食事先预备好的鲜肉、圈馍等食物,整个场面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土族於菟
> 黄南藏戏
非遗批次:第一批(2006年),遗产编号:Ⅳ-80;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009年)
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起源于600多年前,因藏区地域语言差异,藏戏衍生出西藏、安多、康巴藏戏等不同流派。其中,黄南藏戏是安多藏戏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青海地区影响较大的一个少数民族剧种,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如今,黄南州现有24支民间藏戏团,传承人数超千人。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主要有《诺桑王传》《松赞干布》《智美更登》《顿月顿珠》《白玛文巴》《卓娃桑姆》《郎萨姑娘》《文成公主》八大传统藏戏和《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剧目。以宗教法舞形式出现的黄南藏戏《公保多吉听法》,是安多地区出现较早、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一出藏戏。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黄南藏戏《松赞干布》
黄南藏戏将歌剧、哑剧等表演手段揉合在一起,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表演程式、手势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还吸收了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了寺院宗教舞蹈、寺院诵经音乐,且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元素,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
非遗批次:第三批(2011年),遗产编号Ⅷ-78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产生于元代,早在13世纪末期,名为三旦仁钦的喇嘛师研发了藏经文刻版印刷术。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还保存着传统的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以家庭传统作坊为形式在年都乎乡卓隆村和郭麻日村进行刻版印刷的手工技艺流传至今。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同仁刻版印刷技艺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主要用于印刷经书、书籍、绘画图案(龙达、人兽和睦图、八卦图、各种佛像)等等,题材主要为祭祀山神、祭天、祭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等精神生活追求,是当地农耕社会生活和民俗生活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缩影。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同仁刻版印刷技艺
> 热贡六月会
非遗批次:第一批(2006年),遗产编号:Ⅹ-43
热贡六月会是在同仁藏族村庄中盛行的一种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
图源今日同仁|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其一称唐蕃和解时,为了庆祝和平的到来,守卫当地的吐蕃将军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由此发展成热贡六月会;
其二称元末明初时,元朝一支蒙汉混编的军队在隆务河谷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在当地解甲务农。为了庆祝和平安宁,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祭典活动,祈求消灾去难人寿粮丰,热贡六月会即从此发展而来。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的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是观赏者。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热烈而庄重。具体日程少则包括煨桑、请神、龙鼓、舞蹈、祭祀等,多则还有上口钎、开山、小品和山歌等,但从头到尾都会贯穿歌舞表演。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以舞娱神
热贡艺术博物馆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设有11个展厅,展出有9大门类32个品种的历代热贡艺术精品及铜、木、石、象牙、丝织品、器、古籍善本等,展品千余件。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热贡艺术博物馆
展厅里还详细介绍了当地民俗、非遗和藏传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你可以将这里作为抵达同仁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了解活动中所用法器、面具等含义、藏传佛教各派的差别、主要供奉佛像的故事和背景后再去参观其他景点。
除此之外,今年6月,青海省首家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仁俊画院)也正式开馆。博物馆由国家级非遗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角创办,馆内有700多件藏品,设四个展区,分别是面具文化历史博物展区,古居、古生活用品展区,雕塑、雕刻与堆绣展区,古精品唐卡展区。你也可以去看看。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
博物馆中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头部塑像
始建年代:元大德五年(1301年)
文物批次:国四(1996年)
如果要在同仁选出一个藏传佛教的精神中心,那一定是隆务河中游河畔的隆务寺。虽然它在外界名气不大,但在安多地区,它的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热贡艺术就发源于此。
隆务寺藏语全称“隆务大乐法轮洲”, 隆务是藏语,意为“峡谷”“农业区”,因境内隆务河得名。 早在1301年,这里已建有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小寺,但真正形成寺院规模是在明初,1426年前后,名僧三木旦仁钦与其胞弟罗哲森格,维修并扩建了该寺。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隆务寺
明宣德时期,隆务寺高僧罗哲桑格因为才德出众,被封为大国师,从那时起隆务寺开始在青海东部地区形成极大的威望。到了明万历年间,格鲁派已在青海地区很有影响,于是隆务寺改宗格鲁派。也是从明朝开始,隆务寺确立了在同仁地区的政教统治地位,直到解放初期才宣告结束。
清乾隆时期,该寺三世夏日仓活佛又被封为国师,寺庙势力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隆务河谷周边12部族的政教首领。隆务寺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曾达到了1300亩,有僧人2300人,活佛40多人,经堂、僧舍、活佛府邸等9000多间,并有200多座属寺(包括年都乎寺、郭麻日寺、吾屯上寺和吾土下寺等)。
事实上,隆务寺的影响渗透进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人每天都会去寺庙转经朝拜、跑到寺门口看天气预报,还会把家中男孩送到寺庙学经、认字;安多地区最早的医学院也是隆务寺创建的,20世纪50年代建的同仁藏医院,其医学理论、诊断技术和看病医生也大多出自隆务寺。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隆务寺
> 马头明王殿
走进隆务寺的大门,左前方的一座小院就是马头明王殿。它由第四世曼仓活佛落桑次成尖措于1989年重建,供奉着泥塑彩绘的铁剑马头明王像,两侧是千尊马头铁剑马头明王。马头明王是热贡艺术彩色泥塑的典型代表。
> 大经堂
从左侧绕过马头明王殿就到了大经堂——这是隆务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最重要的殿堂。大经堂由第二世夏日仓活佛创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殿中供奉主尊为宗喀巴大师泥塑鎏金像,是一座有18根雕龙巨柱、146根短柱、1700平米面积的百柱经堂,是热贡艺术建筑类的典型代表。
这里是各学院和36附属寺的僧人集体念经和聆听佛法的场地,每天早上寺院僧人都要在此上早课。
> 千佛释迦牟尼殿
大经堂往南就是千佛释迦牟尼殿。此殿是1892年模仿古印度阿丹达布日殿修建的,公元2009年,由第六世赤甘活佛嘉杨陈列旺波施舍大量资金进行扩建。供奉主尊为由金银制成的释迦牟尼佛。经堂上下陈设千佛释迦牟尼佛像和二层有千尊作明佛母像等。
> 闻思学院辩经院
出千佛释迦牟尼殿继续向南是闻思学院。这里是僧侣日常修习辩经的地方,所谓“辩经”就是对佛教问题进行辩论,形式上更像是手舞足蹈地念唱,十分有趣。
> 吉祥天母殿
闻思学院西侧的吉祥天母殿是寺院里“最费”的殿堂,由闻思学院于1985年出资修建,殿内供奉的大威德金刚、六臂怙主、吉祥天母等格鲁派护法神都是从印度定制而来。2011年由双朋西格登西饶尊者出资扩建。
> 时轮学院大经堂
时轮学院全称“时轮真言宏扬洲”,1773年第三世夏日仓活佛始建,主要讲授《无垢光时轮大疏》、泽南嘉学院轨的依黑月彩沙的时轮坛城制法、毗丘遮那佛坛城制法等。1988年,由第六世隆务扩建,主供佛塑有大威德金刚、以及时轮金刚像等。
> 夏日仓活佛行宫
夏日仓活佛行宫名为珍宝持舟,是历代夏日仓活佛驻锡之处,于1644年初建有文殊殿和噶旦嘉措大师的两间卧室。殿中原供的是为曲瓦仁波切圆寂而塑的文殊菩萨,还供有六臂怙主金像。
对了,距离隆务寺不远处还有汉传佛教寺院圆通寺、伊斯兰教清真寺、道教寺庙二郎神庙和一处基督教堂遗迹,因此隆务老街也被称为“五教一条街”。
年都乎村基本沿袭了历史上形成的自然村落格局,受历史上军事战争、民族迁徙及行政建制等的影响,居住及日常活动空间形成“屯堡”特征。
年都乎寺是隆务寺的属寺,由丹智钦建于明末,建寺已有近400年历史,藏语称“年都乎噶尔扎西达吉林”,意思是“年都乎吉祥兴旺洲”,据说在这里祈愿很灵验。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年都乎寺
虽然年都乎寺的规模很小,只有两个大殿,僧房不多,游客也很少,但这里不仅有独占鳌头的大型精美的壁画、堆绣外,还有不少宗教文物弥足珍贵。
吾屯寺分为吾屯上寺和吾屯下寺,坐落在距离隆务镇以北7公里的吾屯村。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占地面积约5万平米。吾屯寺是收藏热贡艺术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它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吾屯寺
吾屯上寺,藏语称“华丹群觉林”(意为“吉祥法财洲”),寺院内有距今200多年的大经堂、宗喀巴殿等,属格鲁派。这里的僧人擅长绘画、泥塑、雕刻,殿内珍藏有释尊头发、法贤佛牙、宗喀巴大师灵骨、各种规格不一的塑像、间唐、浮雕等许多珍贵文物和《甘珠尔》等经卷。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吾屯寺
吾屯上寺所在的吾屯上庄村是热贡艺术品的重要制作地,全村近95%的农户从事热贡艺术品加工制作,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素有“唐卡村”美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
全国最大的唐卡画院——龙树画院
吾屯下寺,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具善圆满法洲”),位于吾屯下庄。明天启年间,吾屯下庄就建有一宁玛派小寺院,后人称为“玛贡娘哇”(意为“古老的母寺”);明崇祯年间,隆务寺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多居嘉措扩建吾屯下寺,并改为格鲁派寺院。
17世纪中叶,第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在今吾屯村下部塌山处建投毛寺,成为吾屯上下两庄群众所供奉的寺院,后因寺址滑坡,投毛寺与“玛贡娘哇”合并,称吾屯下寺。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吾屯寺
郭麻日村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同仁地区年代最早乃至国内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堡之一,被誉为中国两千年屯垦戍边史、古堡史活化石。
图源黄南州文化旅游协会|郭麻日古堡
这里“先有古堡,再有古村”,郭麻日古城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7世纪,修建之初是为了屯垦戍边建堡御敌。古堡呈长方形,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东门为正门,设在入村道路旁,用红铜铸造(“郭麻日”藏语意为红色的门,因此得名),是古堡与外界联通的主要出入口,在古代有扼守交通要道的作用。
古堡内巷道星落棋布,道路幽闭狭长、迂回蜿蜒,高大的夯土墙除院落入口外没有任何窗口。堡内道路最宽3米,最窄的仅有1米左右,仅容一人通过,进入古堡如同进入迷宫一般,会给人强烈的压迫感,能起到震慑入侵者的作用。
同时,每一处城门顶上都设置嘛呢经轮,这是古堡建筑独具特色的地方。目前古堡内有147户村民居住,古堡外有404户村民。
图源今日同仁|郭麻日古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图路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