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5日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年佳话,并未随岁月流逝而模糊,反而化作一个个鲜活的地名,成为藏在武汉城市肌理中的“知音密码”。7月23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古琴台时看到,来自上海的王女士正对着一幅“知音足迹”地图驻足——地图上标注的钟家村、舵落口、黄金口等地名,串联起这段两千多年前的传说。这个暑期,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古琴台,探寻知音文化的源头,感受“地名即历史”的独特魅力。
在古琴台,游客们对着“知音足迹”地图了解武汉地名和知音传说。 实习生韩思琪 摄
踏入古琴台知音馆,导游罗庆正为外地游客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偶遇樵夫钟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子期赞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叹道“洋洋乎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知音”佳话。
这段传奇不仅被写进典籍,更化作武汉的城市基因——古琴台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这座又称“伯牙台”的建筑,自先秦时期的传说发轫,在北宋《皇宋书录》中便有“秦台”记载,清末黄彭年《重修汉上琴台记》明确记载月湖边汉阳琴台始于明万历,此后琴台累毁累建,如今已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成为知音文化最核心的地标。
古琴台知音馆。 实习生韩思琪 摄
“原来钟家村的名字是这么来的!”来自武汉东西湖的常女士读着地图上的地名故事。相传钟子期曾在龟山西南的凤凰山旁结庐而居,那片小山丘后来被称为 “钟家山”,钟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便是如今汉阳繁华商圈钟家村的雏形。导游罗庆告诉几位广东游客:“从琴台出发,两站路就能走到钟家村,那里现在是汉阳最繁华的商圈之一,有着浓浓烟火气。”
外地游客在古琴台游玩拍照。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摄
汉阳区琴断口街道藏着知音相遇的起点。传说俞伯牙行船初次驶入汉水时,正逢月夜鼓琴,琴声激昂处忽觉有人聆听,琴弦竟应声而断——此人正是钟子期。“琴断口” 由此得名。不远处的断琴山,见证了故事的高潮:钟子期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在此摔琴谢知音,山体因此得名。来自东北的游客董海峰说:“以前读‘高山流水’,总脑补是在崇山峻岭里,没想到是在武汉这样一个湖光山色、闹中取静的地方。”
江水的流淌,更将知音传说刻进了水域地名的肌理。伯牙从琴断口逆流而上时,在汉水北岸正欲靠岸时,船舵意外坠入水中,“舵落口” 这个带着生活气息的地名便流传下来;失控的小船漂至南岸湖口时,狂风卷走了船上的金银盘缠,附近百姓救起二人并打捞起很多金银,“黄金口”的地名由此而来。这些因偶然事件得名的地名,让两千年前的行船场景在今人的想象中变得清晰可触。
在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村(原名上集贤村),凤凰山南麓的 “凤凰嘴” 藏着钟子期最后的印记。康熙年间《汉阳府志・古迹》明确记载这里是钟子期的故里,而《汉阳县志》中提及的 “楚隐贤钟子期墓”,虽历经屡建屡毁,1982年重修后仍留存着古亭与青石墓碑,1984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从出生地到墓葬地,钟子期的生命轨迹通过地名被完整留存。
“地图上的每个地名都是一个故事开关。”来自福建的周女士感慨。从琴断口的初遇到钟家村的相知,从舵落口、黄金口的行船经历到断琴山的诀别,再到马鞍山的故里凭吊,原本散落在古籍中的知音传说片段,通过地名成为可触摸、可寻访的文化坐标。当游客循着地名探寻时,不仅是在追溯一段传说,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正是武汉“知音文化”最生动的当代注脚。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韩思琪 朱芷维)
【丁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