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7月26 日,无棣古城荷花湾畔灯火璀璨。随着 19家主流媒体的四十余名记者走进古城东门,一场融合历史文脉与夏夜活力的“文化探秘之旅”正式开启。这里既有疯秧歌的铿锵鼓点,也有露天电影的光影流转;既能在非遗街触摸千年技艺,也能在婚俗馆感受传统浪漫,更有草坪音乐与荷塘月色交织出的夏日浪漫。这场以“消暑夜 纳凉天 无棣古城荷花湾”为主题的媒体行活动,让人们看见千年古城如何在“传统与新潮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从东门鼓点到荷塘夜色:一条路线串联古今
“咚咚锵!咚咚锵!”傍晚6点30分,无棣古城东门的广场上早已来了不少人。身着彩衣的演员们踩着鼓点扭动跳跃——这是当地特色的 “疯秧歌”表演,作为鲁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其夸张的动作和欢快的节奏一开场就点燃了夏夜的热情。记者们举着相机追拍,镜头里既有演员们灵动的身姿,也有围观群众跟着鼓点拍手的笑脸。
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夏夜的古城逐渐展开“双面画卷”:露天电影院里,老胶片转动的“沙沙”声中,《地道战》的经典画面正吸引着祖孙两代人驻足;
非遗文化街则飘来泥土与丝线的气息——泥陶传承人正现场演示拉坯,指尖流转间,一个带着粗粝质感的陶罐渐显雏形;棣州绣坊里,彩色丝线织出美丽画卷,几位游客正跟着艺人学穿针引线。
齐鲁婚俗文化馆的红灯笼格外醒目。馆内陈列的凤冠霞帔、民国婚书、传统花轿,搭配现代光影技术,还原了从古代 “三书六礼” 到近代新式婚礼的演变。“我们准备领证了,咱们这里的展馆很棒,传统仪式感特别足!” 一对正在拍照的新人告诉记者。
草坪音乐会早已聚拢了不少年轻人,有人席地而坐,也有人靠在树下,指尖随着节奏轻轻敲着膝盖。“我在二环路的里边 想着你,你在远方的山上 春风十里……” 吉他手拨动琴弦,一首《春风十里》的前奏刚响起,就有姑娘跟着轻声哼唱。吉他弹唱的清新旋律里,偶尔混进几声蝉鸣,像是自然送来的“伴奏”。音乐、笑声、晚风里的荷香,还有远处传来的零星笑语,把夏夜的松弛感拉得满满当当。
夜色渐深,荷花湾和音乐节形成鲜明对比,月光洒在水面,荷叶与荷花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岸边的灯光倒映成一片碎金。记者们乘船穿行古城间,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与远处的乐声相融;也有人坐在岸边石阶上,捧着刚买的非遗文创,静静享受这份“荷风送香气”的惬意。
千年古城的 “破圈密码”:让文化活在当下
“古城不是‘标本’,要让历史能触摸、能体验。”在记者座谈会上无棣古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形成于商周、繁荣于明清的古城,曾是海河交汇的文化枢纽,齐文化、燕文化、河海文化在此交融,留下了“观一城则窥鲁北全貌”的美誉。
如今,当地通过“串珠成链”的思路,把分散的文化资源变成可体验的场景:非遗集市周末常态化开街,泥陶、绒绣等“老手艺”有了新舞台;婚姻登记处与婚俗馆相邻,“领证+打卡”的模式让“甜蜜经济”火了起来;水上乐园、露天电影等新项目,则让古城成了年轻人青睐的消夏地。
数据印证了这份活力:今年1月至今,无棣古城游客已达85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从白天的文化探秘到夜晚的休闲体验,古城正在用“传统底色+新潮玩法”,书写文旅融合的新故事。正如一位记者在采访中所说:“在这里,每一步都踩着历史,每一眼都能看见现在——这就是无棣古城最动人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