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深植长春发展脉络之中。多年来,以系统治理、生态优先等科学手段为支撑,持续发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一步步朝着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目标坚实迈进。
而在这一进程中,伊通河作为长春的“母亲河”,始终是最忠实的见证者。它静静流淌,目睹着城市为实现愿景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也记录着城市在发展路上的每一次突破。这条河的变迁,与城市的焕新同频共振。
今日起,长春晚报特别推出“治理一条河 焕新一座城”栏目。我们将以伊通河的蝶变为切入点,透过河流的“成长轨迹”,深入讲述长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故事,让流淌的河水,成为城市进步的生动注脚。
使人心情放松愉悦的公园,让人远离车流健康运动的绿道,可以满足购物娱乐的商业空间……伊通河,这条长春市的“母亲河”,如一条灵动的绸带穿梭在城市脉络中。
它不只是流淌的水系,更是集水生活、水娱乐、水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纽带,它用多元场景串联起生活的松弛与丰盈,成为刻在城市基因里的宜居符号,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都能在河畔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时光。
水韵间的松弛感:公园里的治愈时刻
伊通河的沿岸景致,藏在“三区、五岛、十园”的精巧布局中。这些散落在河岸的公园和湖心岛,如同被河水浸润的珍珠,串联起自然野趣与人文记忆,成为市民的“情绪充电站”。
在“往事如影”区,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治河纪念公园、影像民俗公园错落分布,樱花岛和回忆岛遥相呼应,市民在这里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在“月光如弦”区,月荷文化公园、松涛诗话公园隔水相望,月亮岛傲然独立,市民在这里观荷赏月,吟诗作对,品味生活百态……三个区域各有各的主题,十个公园各有各的韵味,五个岛屿各藏各的惊喜,却都在伊通河的滋养下,成了能让人把烦恼暂时放下的治愈角落。
“这张樱花的照片是去年春天拍的,这张孩子追蝴蝶的照片是刚刚拍的,还有前年秋天拍的落叶和冬天拍的雪景。”家住附近的王淑芬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满眼笑意地说,“治理之后的伊通河沿岸风光特别好,每处都值得逛。没事的时候到这里溜达溜达,所有的烦心事都忘了。”
绿道上的活力场:远离喧嚣的运动日常
沿着河岸延伸,全长达66公里的绿道是运动爱好者的“宝藏路线”。这条北起万宝闸、南至兴民路,串联起湿地与城市空间的步道,全程避开车流喧嚣,只用草木作屏障。春日有樱花飘落肩头,夏日有树荫遮挡烈日,秋日有银杏铺成金毯,冬日有雪景映照晴空。“我们在岸边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如今,66公里伊通河绿道全线贯通,可以让市民实现城市运动需求。”长春城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秋松说,“同时为了保障安全,我们还将绿道划分了不同区域,红色为步行、慢跑区域,其余为骑行区域,并用波点分割骑行方向。”
“这条绿道设计得特别好,散步和骑车的人互不打扰。”市民黄一鸣是绿道的“常客”,工作日的晚饭过后,他会沿着红色步道慢慢走,看夕阳把河水染成暖橙色,听岸边的虫鸣渐起;到了周末,他就和“骑友”们踩着单车出发,风从耳边掠过,带着河水的清润和草木的清香。“以前运动总觉得是任务,现在沿着绿道走一走、骑一骑,看着两岸的风景,不知不觉就动起来了。”对他来说,这条绿道让运动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更成了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烟火里的幸福感:商业带的生活交响
伊通河沿岸的商业空间,把自然意趣融进了烟火日常。位于伊通河南段的城投南溪里文旅小镇充分发挥伊通河的水利和生态资源,将开放街区、滨水商业、公园商业三大热门商业形态融为一体,打造了以集装箱构建的特色街区,每到休息日节假日有万余人到此购物休闲,享受烟火里的幸福。
“带孩子来这儿逛街,根本不用特意找游乐场。”市民张晨说,“买杯咖啡坐在露台,能看见河面上的荷花,累了就去旁边草坪歇会儿。感觉这里的商业并不是冰冷的交易场所,而是自然与生活的连接点,让购物与娱乐都染上了水的灵气。”
沿着伊通河漫步,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却同样写满了“宜居”二字。它用流水滋养生态,用绿意承载活力,用烟火凝聚温情,让城市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成为刻在城市基因里的生活符号。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记者 尹霁虹 文/图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