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徒步吉林大桥,跨过松花江,马路对面立着“魅力丰满”的宣传标语,松花江以南已属丰满行政区。广场中矗立着两栋白墙黑瓦、有着高大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路口有“喜连成京剧艺术公园”的牌子。
来到正对着吉林大桥的建筑前,看到了旁边的说明。原来它是一个古戏楼,从江西乐平迁建而来。乐平属景德镇管辖,被称作戏台之乡,乡间分布着保存完好的戏台达200多座,自驾去景德镇时曾经过此地,并参观了这里的古戏台博物馆。
与古戏楼遥相呼应的,还有一栋古民居,名为清懿堂,也是由乐平迁建,被布置为吉林京剧出科博物馆。清懿堂建于1870年,长30米,宽15米,高9.4米,房主吴泽,乐平人,因作战立功擢升州知府,颇得曾国藩和左宗棠赏识。
清懿堂依然在施工,围着它转了一圈,在朝向广场内的一侧找到了它的入口。最初还有些困惑,从江西到吉林,那么远的距离,要怎么迁移呢?走进之后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这房屋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为木质,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科班出身”一词来源于旧时的戏剧行业,是指通过科班来培养专业演员,出科就是通过考核可以入行了。这座京剧出科博物馆,主要展示了喜连成社的历史,它是京剧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的京剧科班。其中就有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喜连成的创办人牛子厚,正是吉林人,当时的北方首富,和胡雪岩齐名。在吉林建设这座喜连成京剧艺术公园,以及京剧出科博物馆,正是为了纪念他为京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牛子厚自幼痴迷戏剧艺术,是京剧的铁粉。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动荡的岁月,北京的京剧行当难以为继,很多名角被迫改行以维持生计。1898年,牛子厚在吉林创建康乐茶园,重金请来北京有名的四喜班演出。四喜班的演出持续了两年,让吉林成为京剧的中心,同时,也让牛子厚对京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萌生了创办京剧科班的想法。
1904年,牛子厚在北京正式创办喜连成科班,初名喜连升,不久改为喜连成。这个名字来自他的三个儿子喜贵、连贵、成贵的首字,也足见他对京剧的热爱。
喜连成科班共开设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培养学生近800名。其中喜字科前后共招收弟子七十余名,在科内有名望者甚多,自1907年开始,一批带艺入科的知名童伶随同喜字科弟子一同演出,也让喜连成名声大振。像梅兰芳、周信芳等都属带艺入科。
1935年末,社长叶春善去世,牛子厚让其长子叶龙章当了社长。事后,因年事已高,将京剧科班全部资产送给了叶家。1948年春,科班解散,共历时48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