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老房子”,我们回顾了桂林宾馆的发展历程,这家宾馆建于1987年,当时正值桂林大力发展旅游住宿业的八十年代,与此同时,桂林又与日本熊本市交好,结成了广西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桂林第一家中日合资涉外宾馆——桂林宾馆。
桂林与熊本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结为友好城市,从那以后,两座城市从政府到民间,从经济到文化,从体育到卫生等各个领域都保持着长期的往来与交流,本期我们就走进位于西山公园的桂林熊本友谊馆,探一探这座承载两座城市友谊的建筑以及背后的故事。
“友谊的小船”
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中国应扩大与世界的交往,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因此,与外国建立友好城市的工作就这样在全国陆续开展。当年5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率领“中日友好之船”访问日本。
所谓“友好之船”其实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发展起来的。起初是日本兵库县每年组织几百名青年乘船到东南亚国家访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兵库县提出派遣青年到中国访问,得到周总理的支持。1973年9月13日,兵库县派遣以青年为主的483人到中国访问,访问的第一个城市是天津。不久,这种往来发展成为中日双方友好交流的一种新方式,被称为“友好之船”。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天津市和日本神户市于1973年6月24日结为中日中外第一对友好城市。
日本第一条“友好之船”访问中国后产生了很大影响。随后,日本来华访问的“友好之船”逐步增多。从1973年到1979年共有40条日本“友好之船”访华。
至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后,中国决定组织大型回访团,由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担任团长,粟裕大将任顾问,践行周总理遗愿。代表团组成规模空前,共606人,包含中央机关、15个省市区代表、工会妇女青年工作者。乘坐的是万吨级远洋客轮“明华号”,配备泳池、影院等设施,被誉为“移动的友好大使”。行程自1979年5月7日从上海启航,6月7日返抵青岛,历时一个月。其间访问日本33个都道府县(占全国70%),参访1201个项目,涵盖都市、农村、工厂、学校等。
访问期间,廖承志在欢迎宴会上宣布:“广西桂林市愿与日本熊本市结为友好城市。”这一倡议立即得到熊本市市长星子敏雄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之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当年10月1日,桂林市便与熊本市缔结了一对中外友好城市关系,这是广西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
这次访问促成桂林与熊本结为广西首对国际友城(1979年10月),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续建设“桂林熊本友谊馆”埋下伏笔。
友谊馆的落成
为什么考虑桂林市与熊本市结为友好城市呢?当时桂林市友好访问团的成员罗解三(广西通志馆原副馆长)在回忆文章中记,因为当时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中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熊本市是熊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座城市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诸多值得互相学习交流的空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熊本有日中友好的历史传统,有一些热诚致力于日中友好的知名人士。如1905年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就曾经得到熊本宫崎滔天先生的保护和帮助;曾任日本外相的园田直先生也是熊本人,他曾随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同时也是熊本市建市90周年,又是桂林市与熊本市结为友好城市的一天,可谓是“三喜临门”。从那时起,桂林与日本的国际友城活动日益频繁,官方和民间几乎每年都会组织访问团来往交流。
1988年6月24日—7月5日,桂林市妇女代表团访问熊本市,当时的熊本市市长宣布赠送给桂林一座日本式建筑,即后来的“桂林熊本友谊馆”。
友谊馆前的纪念碑文。
1989年,正逢桂林与熊本结好十周年,这一年11月,熊本市市长率代表团访问桂林,参加了“桂林熊本友谊馆”第一期基础结构工程竣工剪彩封顶仪式。友谊馆选址在西山公园,剪彩仪式后,两市领导还在西山公园共植友谊树。 1990年,“桂林熊本友谊馆”正式落成(以下简称“友谊馆”),由熊本市赠款5800万日元与桂林市合资兴建,建筑面积947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100多平方米。馆内设展览馆、会议室、日式房间等,成为日后桂林熊本两市文化交流的场所。
友谊馆正面。
中日融合的造园艺术
友谊馆建在西山公园之内,毗邻西湖与群峰,借景自然山水,形成“背山面水”格局。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庭院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友谊馆的庭院面积1140平方米,设计时不仅体现出中国自然山水园林造园艺术的独特手法,以亭、山石、瀑布、小溪为主景,衬以青石板路、青石平台、花草植物,同时也融入了日本风格的造园艺术,如日本风格的观景亭、日本式园门、石灯笼、洗手钵、鹅卵石、白沙等体现日本园林的元素符号,可以说是中日造园艺术交流的杰出作品。
日本式园门。
友谊馆前有日本园林中常见的石灯笼。
整个庭院设计以绿化为主体,以水取静,巧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个绿荫繁茂、清新秀丽、古朴典雅的馆社景观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友谊馆在植物选择上也颇为讲究,特以突出两市人民友谊为重点,选用了象征友谊万古长青的松柏作为主要树种,当时种下树龄近百年的五针松,其树形优美,长势丰茂,堪称精品,以此树象征中日友谊永存的主题。同时又选用有地方特色的名贵树种,如桂花、棕竹等,根据造景需要配置植物,在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为主,与自然山水园林的造园风格相统一。
友谊馆园林一角。
友谊馆不仅成为日后桂林熊本两市的交流场所,也成为西山公园一处参观游览的景点。所以在导游线设计上全园分为水庭、旱庭和后庭,其中水庭院占地410平方米,旱庭院占地170平方米,后庭院占地560平方米。导游线设计为:步入日本式园门后进入水庭院,沿溪畔青石板路前行过小溪汀步,拾级而上,有竹丛夹道,通过盘曲的登山路至后庭院,走过天泉瀑亭进入后庭院平台,继续沿山道北行,再折而向西,拾级而上,至旱庭院,整个游览路线是贯通园区的一个“门”形。
友谊馆的规划设计,既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造园艺术,也融入了日本园林的异域风格,遵循总的规划设计原则,把中日友好的主题融入整个庭院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观赏效果,开放期间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友谊延续四十六载
从1979年桂林与熊本缔结友好城市至今已46年,结好以来,两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环保及农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据市外事办公室公开数据显示,在文化、教育及卫生领域,自1980年起,桂林市与熊本市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高中生夏令营活动。两市高中生通过同吃、同住和交流学习,加深相互了解,开拓视野,增进友谊,为两国世代友好打下了基础;两市从1982年起,开展互派留学生活动;熊本市民和民间团体捐款在桂林修建了两所希望小学,熊本市向桂林市捐赠了救护车和消防车各一辆。
2018年友谊馆被列为桂林市历史建筑。
农业、经济及环保领域,熊本市在桂林举办过日本农业展、日本物产展和生活文化展,桂林市在熊本市举办过中国金丝猴展、桂林物产展等;1992年,熊本市动植物园内的“桂林友谊亭”建成,这与桂林西山公园内的“桂林熊本友谊馆”互为姊妹建筑,形成“馆-亭”友谊符号体系。与此同时,1992年桂林还启用了“桂林熊本友谊号”公交车。同期,熊本市启用“熊本桂林号”有轨电车。从2001年开始,两市在环保领域开展实质性交流,互派环保技术员研修。
在民间交往方面,从1982年开始,熊本市每年组织市民友好之翼访华团访问桂林,2004年开始,改为每5年访问一次。熊本北部国际交流会等民间友好团体不定期组团访问桂林。桂林市艺术团和画家团等多次访问熊本。
在青少年交流领域,两市至2024年已互派青少年代表团互访37批800余人次,不仅增进了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也为两市的友好交流事业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多人因交流成长为外交官、跨国企业职员,延续友谊使命。友谊馆的故事印证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东方哲思。它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两市人民跨越时代的情感容器,承载着个体善意的微光与文明互鉴的宏愿。
来源: 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