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沙不填月牙泉
作者Ⅱ张传禄
在敦煌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深处,鸣沙山与月牙泉的邂逅,宛如一场天造地设的绝美爱恋,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最为动人的奇迹。
黄沙,似那充满阳刚之气的勇士,刚烈而雄浑;碧水,则像温婉柔美的佳人,温柔且灵动。二者于此紧紧相拥,用千百年的时光谱写着一曲和谐共生的华章,无声地诉说着自然的深邃与玄妙。

我初见鸣沙山时的那个傍晚,夕阳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将连绵不绝的沙丘涂抹成熠熠生辉的金箔。脚下的沙粒细软得如同粉末,每走一步,它们便在脚下悄悄流动,时不时发出细碎而轻微的声响。当地的人们说,这便是“鸣沙”名字的由来。倘若微风乍起,那整座鸣沙山就像是被唤醒的巨兽,会荡漾起悠长而低沉的鸣响。这声音仿若从远古的时空穿越而来的声声呼唤,在空旷的旷野之上悠悠地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直抵人心深处,令人不禁对这片神秘的沙漠肃然起敬。

攀爬鸣沙山,恰似一场充满温柔的较量。每向上攀登一步,脚下的沙子就会悄然下陷,仿佛是大地母亲伸出的无形之手在轻轻挽留。那阻力虽不大,却足以让人气喘吁吁,然而,当历经艰辛终于站在沙脊之上时,所有的疲惫都在瞬间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涤荡得一干二净。暮色笼罩下的沙海,那起伏的沙丘如同凝固在时光里的浪涛,浩浩荡荡地一直向天边铺展而去,那壮阔的景象令人震撼得几近失语。在这片浩瀚无垠的金色怀抱之中,月牙泉宛如一位娴静的睡美人,静静地卧着。它真的恰似一弯新月不小心落入了沙海之中,那一泓碧水澄澈透明,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那湛蓝如宝石般的颜色。泉边黄色的小花自由自在地绽放着,那鲜艳的色彩与四周的黄沙相互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这种对比却又显得如此奇妙而和谐,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色彩画卷。当地的人们说,这月牙泉的泉水千百年以来从未干涸过,清澈见底,甚至能够清晰地看见水底那一颗颗细小的石头。泉边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它们与沙山相互映衬,为这片原本充满空灵之美的地方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却丝毫没有破坏那种自然的空灵之感。

而最让人惊叹不已的,当属那“沙不填泉”的神奇现象。四周的沙丘明明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移动着,就像一群缓缓行进的士兵,然而月牙泉却始终保持着那宛如新月的形状,从未被黄沙所掩埋。千百年的时光里,沙与泉仿佛达成了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沙山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月牙泉的形状;而月牙泉则像一位坚守初心的精灵,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清澈。当地的人们将这视为神迹,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有人说,这里是菩萨滴落的慈悲之泪,那泪滴化作清泉,滋润着这片沙漠;也有人说,这是嫦娥遗落凡间的梳妆镜,那镜子带着月宫的灵韵,成为了沙漠中的一抹亮色。这些传说为这份奇迹又增添了几分浪漫而奇幻的想象,让人们对鸣沙山和月牙泉更多了一份敬畏与向往。

每当黄昏时分,悠扬的驼铃声总会由远及近地传来。商队如同一条蜿蜒的长龙,缓缓绕过沙丘,在月牙泉边驻足休憩。骆驼的身影被夕阳拉得长长的,那画面就像是一幅古老的画卷。恍惚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旅人们也曾在这里停留。他们或许也曾像我们一样,掬起一捧清泉,洗去一路的风尘仆仆;或许也曾望着这浩瀚的沙海与灵动的碧水,由衷地感叹天地的神奇与伟大。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轻地覆盖了整个沙漠。此时,沙漠的星空格外明亮,繁星点点,宛如璀璨的宝石垂落人间。而月牙泉在星空的映照下,就像是一颗被镶满了碎钻的蓝宝石,静静地躺在沙海的中央。万籁俱寂之中,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沙粒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诉说着它的秘密。时间在这里仿佛变得慵懒起来,脚步也放慢了许多,让人连呼吸都变得轻盈而舒缓。

站在月牙泉边,我忽然领悟到:鸣沙不填月牙泉,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深刻哲思。在最极致的荒凉之中,偏偏蕴藏着最坚韧的温柔;在最艰难的跋涉之后,总会与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不期而遇。就如同这沙漠中的奇迹一般,它用千百年的存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永远不会在绝境中沉默,在那荒芜的尽头,总有一份温柔在静静地等待着你去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希望的永恒启示。
(2025年7月25日于西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