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旦 摄
炎炎夏日、高温难耐。七月中旬,受新疆石河子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田庆的盛情邀请,山西省临汾市摄影家协会一行14人,来到大美新疆,进行为期十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动,然后随同他们走进充满神秘的伊犁昭苏草原石人,感受新疆草原上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和遗存。
张旦 摄
随行的石河子市著名摄影家王梓林老师介绍说,这些草原中的石人,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富蕴、青河等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伊犁地区的昭苏、蔡布查尔等县以及巴里坤、伊吾、乌鲁木齐县柴窝堡等地。
张旦 摄
是墓前石雕人像立像,一般高2米左右,也有小的, 大多面向东方,脸型宽圆,蓄八字胡须,身着翻领大衣,腰束带,佩剑或短刀,腰间悬挂饰物,往往左手扶剑柄,右手举杯至胸前。
张旦 摄
有的有发辫, 有的身体上刻有古代少数民族文字。 均是利用石材简单加工,形象用大轮廓表现,一般没有细部刻画,形体呈粗大的扁平形,古朴,威严,与内地的汉代石人雕刻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
张旦 摄
笔者上网搜了一下:石人,主要指墓地石人,是典型的山地草原民族文化现象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欧草原。目前新疆已发现了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的10个地、州、市境内。这些形态各异的石人,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产物。
张旦 摄
新疆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世界东西方众多部落、族群的迁徙和交往活动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使新疆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张旦 摄
中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称为西戎。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代新疆一带为西域。汉代,活跃在西域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月氏、乌孙、羌人、匈奴和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民族进入了西域地区,如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等。这一时期,为躲避战乱,不少汉族人迁入河西,又辗转到西域。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聚在今吐鲁番地区,先后建立了阚氏、张氏、麹氏政权。
张旦 摄
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草原石人的兴盛时期,分布比较广,这一时期的石人大多是具有写实效果的武士型石人。之所以称他们为武士型石人,是因为这类石人的腰带上都挂着佩剑和短刀,右臂上屈,手里拿着杯子,有的拿着罐子,左手抚剑或握刀,一副凛然威武的英雄气概。此外,他们穿的衣服也较为讲究,身着的长袍明显地雕刻出了双翻领或单翻领,面部雕刻也更具肖像化,大都佩戴耳环,从鼻子、眼睛、嘴的塑造来看,武士型石人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形象特征。经学者考证,这些石人属于突厥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历史见证。
在石人存在的上下2000年中,草原上的民族频繁发生战争并不断地迁徙和融合。草原石人在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中见证着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民族的历史,向今人讲述着草原部族的光辉岁月。
张旦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