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发布】
美丽的泉州湾畔
千米长的青石板道
宛如一条用时光编织的丝带
串联起刺桐港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泉州湾畔美如画(张九强 摄)
这条位于泉州东海法石社区内
全长1480米的古道沿江而筑
名叫石头街,也叫法石街
700多年前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方
也曾踏上这条青石板道
2024年10月30日,马可·波罗雕塑在丰泽区法石片区石头街落成。(林劲峰 摄)
宋末元初
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督修建此路
街上有座真武庙
北宋朝廷在真武庙设立“望祭海神”制度
表面上是对浩瀚海洋力量的敬畏
实则暗藏深远的经济雄心
真武庙(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当时的泉州港已崛起为东方大港
朝廷通过官方祭祀
将海洋贸易纳入礼制体系
让妈祖信仰与商业利益精妙共生
这种将民间信仰与
国家经济战略深度融合的智慧
历经千年岁月洗礼
至今仍流淌在闽南文化的血脉之中
泉州市舶司遗址中发现的驳岸、石阶等遗迹,可能是用来运送货物进入市舶司检阅的码头。(资料图片)
元至治二年(1322年)
法石港江口码头设立“扣税口”
专门征收海舶税
商船往来如织,税银源源不断
这一举措不仅是泉州港在元代
作为海上贸易枢纽繁荣的有力见证
更稳固了大元帝国
在世界贸易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文兴码头的宝箧印经塔
同样蕴含深意
这座千年航标
不仅是指引商船的灯塔
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塔身镌刻梵文经咒
每当商船途经此处
船员们便会虔诚诵读
祈求平安顺遂
信仰也随着商船航线远播海外
文兴码头遗址(陈起拓 摄)
漫步在石板道上
脚下的每一块青石都是沉默的史书
它们见证过季风来时
福船运载丝绸、瓷器
茶叶、藤铁器出海
番舶装满翡翠、玛瑙、玉石
胡椒入港时的喧嚣繁忙
也亲历过商贾们
讨价还价的市井烟火
更目睹过明代郑和船队
在此补给的宏大场面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著名的港口,千帆竞发,万船来临。(来源:泉州史志)
1982年
法石港成功打捞一艘宋代福船
在海底沉睡700多年的古船重见天日
轻轻地诉说着刺桐港的风华岁月
从宋代远洋商船的建造
到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再到当代泉州商人闯荡世界的步伐
石头街见证的不仅是物资的流通
更是永不言弃的海洋精神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古船陈列馆内的宋代古船(陈英杰 摄)
石头街
这条镌刻着
马可·波罗足迹的商贸古道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
更是永不褪色的海丝印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