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既是被《孤独星球》推荐的绝美之地,也是被《国家地理》点赞的人文秘境。
今年端午节龙舟赛的喧嚣刚过,“多彩贵州风”便吹到了日本大阪世博会。
在人来人往的中国馆内,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等自然美景如画卷般徐徐铺展,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等非遗活态展演引人关注。76岁的世博会资深粉丝山田外美代表示,已将贵州列入必游清单,希望可以踏上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亲身感受贵州的风土人情。当来自贵州的10位村民身着苗族、侗族盛装上演贵州“村T”秀,古老浪漫与现代时尚的交融与共让现场观众直呼:“很华丽,很震撼!”
被赞誉为公园省的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既是被《孤独星球》推荐的绝美之地,也是被《国家地理》点赞的人文秘境。
近年来,贵州锚定“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围绕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持续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和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以及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攻坚。其中,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山地运动传统与喀斯特地貌奇观,贵州开启了“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三维共生的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6月7日,一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黔台青年“村BA”篮球友谊赛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火热举行。以球为媒、文化为桥,此次活动不仅为两岸青年搭建了体育竞技平台,更成为文化交融、情谊相通的纽带。出圈于2022年夏天的“村BA”,以全民狂欢的模式拉开了贵州“村字号”IP创新发展的大幕。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村超”“村T”“村马”“村歌”等横空出世,凭借一“赛”火,拉动百业兴。
数据显示,在“村超”的举办地黔东南州榕江县,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8.03亿元。而在2024年11月举办的“村BA”主题招商推介会上,台江县一举签下10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达34.5亿元。黔南州三都自治县的“村马”自2023年开赛以来,场均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最高单月旅游综合收入超4亿元。这些“村字号”IP向世人展示了贵州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智慧看来,这些“村字号”IP以地方文化为根、赛事精神为魂、媒介技术为力、文化认同为本,“出圈”不仅是资源和文化禀赋合力的结果,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的体现。
在从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过程中,贵州敏锐地捕捉到大众旅游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贵州不断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及水利资源等,催生了特色多样的旅游业态和形态。在文旅体深化融合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智能时代机遇,积极推进文旅平台化、智能化场域建设,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场景体验,全方位满足游客对丰富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情绪价值需求。
除了“村字号”IP点燃全民热情、形成千亿级流量奇观,串联黄果树大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贵州旅游顶流景区景点的“黄小西吃晚饭”成为文旅新热词。体育部门顺势而入,发布“赛动黔景”体旅品牌,围绕这六大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标志性体育赛事活动,让赛事“流量”变成旅游“留量”。
此外,“桥梁博物馆”“中国天眼”这些超级工程在贵州摇身一变成为文旅吸引物。这种避免在传统旅游项目上进行大量投入,同时又能打造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被业界视为拥有前瞻性的文旅思维。而依托“文化+科技”推出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构建起的红色文化演艺“双子星”,成为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打卡地。
随着夏天的到来,贵州旅游渐入旺季。端午假期期间,携程平台上贵州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35%,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23%,贵阳则继“五一”假期之后,再次跻身携程国内租车热门目的地TOP10榜单。
数说:
2015年,贵州接待省外游客1.66亿人次,旅游收入1850.51亿元。其中,75%以上的外省入黔游客以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度假及避暑为主。人均停留时间1.52天,人均花费933.5元。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占入黔游客的三分之一,成为贵州省稳定的客源市场。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0.4%、13.3%、81.8%,“黄小西吃晚饭”实力圈粉,旅游业呈现量质齐升、人气更旺的特点。
故事:
让世界听见“村歌”
“绿水青山下的侗寨歌声嘹亮,今晚与窈窕淑女共聚一堂行歌坐月。”6月14日晚,随着侗族大歌《告村贵珠》嘹亮悠扬的声音响起,2025年湘黔桂三省区“村歌”大赛第八场海选赛拉开序幕。
2023年10月,词条“侗寨千人大歌现场有多震撼”冲上微博热搜,这场被称为“乡村超级碗”的大型村歌竞演活动,正是贵州“村歌”的前身。而这场活动的主要策划人,是一名来自江苏的小伙杜冬。
“贵州有一种珍贵的村寨情怀,平等且具有活力。这种鲜活,让我想为这里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旅游经历,让杜冬喜欢上了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他决定留下,策划用流量让肇兴侗寨被更多人看见。
“刚好我与快手平台有合作,在政府帮助下,我们将肇兴侗寨的街道变为开放式舞台,村民则是最好的演员。通过快手平台推流,收获了近100亿的流量。”杜冬说。
“‘乡村超级碗’的想法,与我们发展传承侗族大歌的想法不谋而合。侗族大歌承载着社交功能,搭建‘村歌’舞台,既是为了传承文化,更要让世界听见侗族的声音。”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表示,近年来,黔东南州以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等民歌为根基,精心孵化“村歌”文化旅游品牌。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肇兴侗寨组织了3000余名侗族歌手,以田园为舞台齐唱来自侗寨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场景十分震撼,被网友称为世界级的“村歌”。
2024年2月7日,侗族村寨“做寨客”习俗热闹非凡,“村歌”活动正式在黎平肇兴侗寨进行常态化开展,目前已成功举办35期,吸引了黔湘桂三省区350支“村歌”队伍、1万余人参与。现象级传播数据尤为亮眼,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人次,全平台话题量累计超20亿次,被《人民日报》点赞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2025年,“村歌”计划开展6大赛事和4项主题音乐会。
“村歌”的魅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更在于它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在2024年“村歌嘹亮想唱就唱”侗族大歌肇兴侗寨邀请赛上,黎平县口江乡朝坪江村朝坪侗韵大歌队凭借原创曲目《乡村振兴》斩获冠军。
“‘村歌’点燃了我们的梦想,同时还增强了村里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朝坪江村村委会副主任欧安茂说,“村歌”赛事让朝坪江村声名远扬,带动灵芝、油茶、黄牛养殖等产业发展,帮助380余名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创收达15万余元。
“‘村歌’的荣誉感是鲜活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让全国乃至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杜冬说。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25/26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 明雪
编辑/陈香琳
二审/刘跃
三审/吴文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