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河姆渡重磅“上新”。今年年底,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期建设项目即将揭开面纱,划桨驾舟,撵稻制陶,河姆渡先民的一天跃然眼前。
也是在今年,余姚迎来撤县设市40周年。这两大历史节点,一个代表着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一个彰显着现代城市的繁荣,彼此交织,映照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根脉与不断前行的奋斗之姿。
1982年河姆渡遗址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录,三年后,余姚完成撤县建市的历史转身。城市开始现代性扩张,基因里的文化也自觉同步觉醒,从先民骨耜农耕到现代制造业的精密齿轮,城市记忆与创新能力共生共长,孕育出城市的张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今天,站在时间的交汇处,我们借由七千年的光“探照”这座城市的40年,得以更深邃、更精准的读懂人文余姚。
河姆渡遗址。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考古长跑”催生文化自觉
考古工作仍在持续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孙国平埋头细作,一铲一铲,小心拂去历史的尘埃。
“从时间线上看,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的‘爷爷’。”孙国平打趣道。
不会有人想到,47年前,这位如今已两鬓白发的考古者曾踮起脚尖,凝望“孙辈”河姆渡的一颗碳化稻粒和一根榫卯构件。
1978年,河姆渡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后,在余姚龙泉山展出考古成果,大量的参观者中就有13岁的孙国平。展览埋下求知的种子,1984年高考后,命运把他推进了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辗转全省各地的考古发掘项目,最终一头扎进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以及作为河姆渡文化直系祖源的井头山遗址,“大河姆渡”的文明拼图在他手上一点一点成型。
孙国平,或许只是众多“被7000年光束照见”的普通人之一。他的外婆家就在余姚,自小从长辈口中听闻河姆渡的点点滴滴。当地人开玩笑:“河姆渡,挖也挖不完!”
一句戏谑,道尽这座城市与考古同行,衍生出文化长跑的历程。从最初“围观”考古发掘,到如今内化为全民的文化自觉,滋养出这座人文之城对文化的敬畏与创新。
孙国平正在整理出土文物。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余姚人习惯在动土前‘多看一眼’。”孙国平说。
田螺山遗址源于一家企业打井现世,政府紧急出资回购地块;井头山遗址也在建造厂房之前的地质勘探中,热心村民捡拾散落的“物品”交给考古专家而得以重见天日……当地百姓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以及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使得这些遗址得以及时保护。
这种认同转化为制度创新。近两年,作为一座县级市,余姚在全省率先成立考古服务中心,梳理编制了《考古前置及文物涉建项目报批流程》,2024年全年服务考古地块140块,实施考古服务面积约400万立方米。近几年,为河姆渡文化保护投入的资金已达数亿元,其中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有两项主动性考古发掘,这在全省都称得上是魄力十足的举措。
若从文明史的尺度去回望,可以说,余姚四十年的城市化实则是七千年文化能量的释放。这种如“考古长跑”般的文化坚韧与积累,最终沉淀为县域现代化最不可替代的精神底色。
当下,全省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余姚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根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
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效果图。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河姆渡”新叙事澎湃名城自信
眼下,被寄予厚望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建设。
“这片就是未来的核心水域,那边观鸟,这里体验独木舟,那头垂钓……”进入工地,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一期)项目施工负责人刘华当起临时“导游”,他眼前和心中,有一张属于河姆渡的蓝图,目前正在“按图施工”。
具体而言,一期项目包含以水体为主的“河姆渡古今自然环境展示园”,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室外考古遗址公园形式存在,补充现有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这是河姆渡文化从单一遗址展示,走向“大河姆渡”时代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回望来时路,在余姚40年轰隆隆的城市建设中,“河姆渡”也一路升级,从最初的文物陈列,到1993年建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再到2024年数字人“阿姆”问世,以及当下在建的遗址公园启动区(一期),一步步成为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的地标。
《面朝大海·河姆渡》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邢广利摄
其活力,在于能够与当代生活无缝衔接,并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表达。
稻米、骨针等传统元素被运用到服装、发饰、咖啡杯等时尚产品中;猪纹陶钵、双鸟朝阳蝶形器等古代器物以游戏IP的形式走近年轻群体;交响合唱《面朝大海·河姆渡》、中英文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等文艺作品迭出;2024年“双鸟朝阳”纹牙雕登上塞尔维亚纪念邮票首图……无一不展示着文化的澎湃动能。
而今,从河姆渡文化出发,余姚正重塑着城市的内核与对外视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精细布局,每月12日的“公共文化日”、每年的“王阳明文化季”常态化开展,大街小巷“12空间仓”文化活动丰富……余姚不断用优质文化供给“喂养”百姓的精神世界。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每个县域都需要独特的标签来确立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余姚的40年,既是向内生长的过程,也是向外破圈的探索,努力寻找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独特语言,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自信的逐步建立,提供县域实践样本。
河姆渡古渡口。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基因赋形产业版图“新算法”
一个同心圆,一圈火焰纹,勾勒出一轮太阳。两侧飞鸟引颈昂首,仰望天空,飞扬的羽毛似浴火而舞。
这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双鸟朝阳蝶形器。
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石刀在这块小小的象牙上,刻画出对天地的深邃想象。而今,这一古老图腾被赋予了新生命。在马渚镇,宁波素年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其变成爆款冰箱贴,公司不断创新设计,成功打入故宫博物院供应链。余姚本土品牌“红传服饰”将这一符号融入到配饰和服饰中,企业原创服饰年产值接近千万元,展现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强大动能。
今年3月28日,余姚发布了《关于繁荣发展姚城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最名邑”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强调了文化转化和赋能的“县域人文经济学”探索,通过系统化整合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余姚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这一战略最坚实的基础。从河姆渡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虞世南的书法艺术、严子陵的高洁品格、黄梨洲的学术著作,这些文化元素正多渠道、多路径地转化为发展动能。
河姆渡古渡口、遗址博物馆和智慧农场等26个文化节点被精心串联成“茭美古渡”乡村示范线,一年吸引超过60万人次打卡,带动乡村振兴和旅游消费。阳明古镇集聚王阳明文化元素,成为年轻群体热衷的打卡新地标,开业至今已经带动消费额超过6亿元……
大丰实业为杭州亚运会打造的火炬塔“钱江潮涌”。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而在更高维度的产业层面,余姚不少制造企业,也完成从文化符号应用到文化精神内化的跃升。
大丰实业为杭州亚运会打造的火炬塔“钱江潮涌”,其设计灵感源自“弄潮儿”的文化意象,但实现这一创意的却是1000多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这种将文化想象力转化为技术话语权的能力,使企业能够为全球5000多个文体旅项目提供解决方案。
这不仅是经济数字的提升,更是余姚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注脚。40年间,余姚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逐步转型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升级,而文化产业的崛起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标志,未来,它必将驱动下一个四十年县域更高质量的发展。(陈醉、高嘉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