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乌蒙山大断崖,路过威宁县,有两处沿路的景区,多少留了一些遗憾。先到了威宁草海,到草海边的路已全部封闭,我们只能在公路边的观景台上,远远地眺望云贵高原上最大湖泊。也有人不听劝阻,寻找管理漏洞,想到草海边,不过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到百草坪时,已没有时间寻找观景台,驻足欣赏乌蒙山大草原的风光。
虽然只是远观,但威宁草海的蓝天白云、湖光潋滟和草海的湿湿的空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草海的甜甜的味道。河流、湖泊、湿地,对高原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威宁草海的命运,曾经因历史原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过几次命运转折,差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草海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代的演变,成为规模很大的湖泊。不过,到了明代,草海变成了无水的盆地。《威宁县志》记载:“城西、南、北三面俱有海田,广表数十里,在昔可耕。明洪武二十八年诏卫兵屯田其中,于是凿中、北边、南边三河以灌溉海田数千亩。”在明代,草海盆地既可用于耕种又可用于放牧。天启二年(1622年),威宁知府安效良“叛乱”,人民逃散,河渠失修,田园荒芜,最终变成了荒地。
《威宁县志》还载清咸丰七年七月,“落雨四十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山洪把盆地内大部分落水洞堵塞,盆地积水而形成南北两海。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水忽大涨,两海遂汇聚为一,名为草海”,这就是草海得名缘由。
然而,在七十年代,为扩大耕地面积,“向草海要粮”,好多湿地、湖泊变成了耕地。1979年,“草海”开始恢复,后来上升为“自然保护区”。草海,已成为贵州最大的淡水湖,与青海湖、滇池并称中国高原三大湖泊。
草海的美,是一种热闹的美,生命的美。有湖就有水生鱼类,也就有各种鸟类,有48种为保护鸟类。据说,有鸟类200多种,分属17目46科。加上其他动物,草海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每年,有大量的黑颈鹤从青藏高原等地迁徙至此越冬,居然有2000只左右,被称为“黑颈鹤之乡”。前几年,我曾经在西藏林周县拍摄过黑颈鹤,此外离此不远的昭通大山包,远在西北的青海隆宝滩,都有同样的美誉。草海的黑颈鹤,有从林周飞来的“熟鹤”吗?
草海的美,是一种无言的美,内涵式的美。《奢香夫人》有词:“落脚河上面崖对崖,威宁草海荞花盛开。”草海不仅有岸边美丽的荞花,而且湖中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有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8个门类的藻类组成,居然有91属。草海底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一种静态的美。
草海的美,是一种“得不到”的美,梦想中的美。正因为走不到跟前,通过“高观、远观和围观”,远处的风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正因为这种生态保护,人们对生态恢复后的美好有了更多的期待。将来的草海,是一种无限的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